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新课题,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完善风险控制,需要不断地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结合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实践,对具体管理模式进行不断探索,完善财务管理与控制。此外,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量的增大,资产管理的风险越来越大,针对这一形势,对资产的高效管理做出了时代性的要求,因此,不断探索高效安全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加大对资产的控制和管理,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良性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控制的作用和意义
现代化的固定资产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资产是单位履行职能的物质保障。加强资产管理是提高履职能力的重要手段。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可以适时地了解和掌握资产的状态、使用、流通等信息,对于了解单位业务运行、发展状态,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促进效果。
另一方面,资产管理也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级部门通过资产的管理与控制,可以形成对下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有效的集中性管理,统筹各个单位、部门的资产。通过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来协调和规划各单位的资产运行情况,促进了对行政事业资产流向的及时和清晰掌握,加强了行政事业资产的全程监督和控制,从而保障了业务与资产使用的协调性,避免了资产浪费。同时,根据严密的制度实施资产管理计划,明确业务资产的操作规定,规范、有序地进行业务运作,避免了资产管理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提高了资产管理效率和财政资金效益,从而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序良好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在购置上存在较多的漏洞。
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固定资产采购和投资时存在私下交易、暗箱操作、“人情采购”等问题。虽然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这类行为,但是规避政府采购、超标准采购或者不履行采购必要手续等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的行为依然存在。盲目采购、攀比采购、重复购置等现象在个别地方突出。造成了固定资产违规购置、采购成本增加,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等不良影响。
(二)资产的使用上存在较多问题。
由于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验收制度缺失,往往出现购非所需的现象,且无法追溯责任。登记制度不健全,造成资产使用状况不明,管理困难。定期盘点不及时,无法及时发现帐外资产、毁损资产、遗失资产等,造成帐实不符。移交、监交制度执行不严,造成部分资产流失无法追究责任。出租资产管理不规范,固定资产账面上不反映出租出借等状况,收入不入账或不公开,支出不规范等问题。
(三)资产处置缺乏规范性。
按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但事实上仍有部分单位在处置时未办理报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转让,随意核销现象。有相当部分的单位存在故意规避处置上报审批手续的现象。个别行政事业单位擅自报废、违规处置固定资产。
(四)会计核算手段滞后,数据不准确。
1、会计核算不及时。
无法及时反映资产变化,应入未入,该销未销,导致账物脱节、存量不清等。
2、会计核算不准确。
由于人为等因素,造成的资产核算的准确性差,数据出现漏洞等现象,导致资产在后续管理核查困难的问题。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整改措施
(一)提高对管理责任认识程度。
领导干部以及财务人员应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法律法规意识,强化自身的法制观念以及人人参与到固定资产规范管理工作中的理念。不定时进行抽查以增强监督力度,为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的提高提供保障。
各级资产管理人员应加强对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认识和基本知识,认真贯彻和实施,以保证行政事业资产有效使用,综合资产管理过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分析,加强对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总结交流,使得日后的资产管理控制上有经验可循,有教训可借,更能促使决策者和管理层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固定资产投资的科学性。
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所有单位均必须要有明确的领导者来负责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要加强监督,切实保障该项工作的落实,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和管理流程。
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中心,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纠正,对下级单位和部门分散的资产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筹措、协调、规划、调控资产,加强单位内部财务科学管理,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整体状况和使用状态,有效地监督和控制所属单位的资产业务运作。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应建立包含资产审批权限、审批程序、收付程序、付款制度、资产收付跟踪反馈制度、资产存放原则以及对外投资、担保和反担保制度在内的一系列资产管理制度。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特别对资产验收、资产盘点、对外投资和资产报废等关键点进行重点管理和监控。如:单位每年至少要对其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彻底的盘点;行政事业单位借助固定资产进行对外投资时必须进行严格的分析论证工作,保证对外投资的安全性;强化固定资产报废的统一管理工作。
(三)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要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资产配置是核心。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管理体系,规范工作流程,制定配置标准,加强资产功能和单位职能之间的匹配,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在资产配置合理的基础上,用存量定增量。转变资产管理思路,实现资产的动态管理,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四)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监督机制。
固定资产的管理监督主要包括对固定资产进行验收、监管、领用以及监督赔偿等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必须要由内部专职保管员以及技术使用人员共同合作完成。验收通过后还要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登记手续。建议将多种监管措施相结合,以提高监管效果,例如将不定期抽查与定期全面清查工作相结合,以便于全面掌握资产情况。领用固定资产时做详细登记。健全奖罚制度,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部门或人员要追究其责任。
四、结束语
随着财政部及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增大,对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高效管理做出了时代性的要求,因此,加大对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提升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效率,对于我国经济的高效、良性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加强对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审核和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管理环节,通过对资产管理的强化,使今后的使用项目得到充分的资产流动和使用上的全过程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的经验依据,进而科学合理的利用行政事业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集合了专业性、知识性、政策性、技巧性的工作。做好资产管理,加强资产使用和分配的内部管理水平,是提高行政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程序。现代化的行政事业固定资产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资产流向和使用分配,还要合理的调剂和盘活行政事业资产,减少资产使用上的浪费,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益。此外,提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同时也是强化决策者和工作人员行政事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营机制。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控制的作用和意义
现代化的固定资产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资产是单位履行职能的物质保障。加强资产管理是提高履职能力的重要手段。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可以适时地了解和掌握资产的状态、使用、流通等信息,对于了解单位业务运行、发展状态,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促进效果。
另一方面,资产管理也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级部门通过资产的管理与控制,可以形成对下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有效的集中性管理,统筹各个单位、部门的资产。通过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来协调和规划各单位的资产运行情况,促进了对行政事业资产流向的及时和清晰掌握,加强了行政事业资产的全程监督和控制,从而保障了业务与资产使用的协调性,避免了资产浪费。同时,根据严密的制度实施资产管理计划,明确业务资产的操作规定,规范、有序地进行业务运作,避免了资产管理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提高了资产管理效率和财政资金效益,从而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序良好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在购置上存在较多的漏洞。
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固定资产采购和投资时存在私下交易、暗箱操作、“人情采购”等问题。虽然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这类行为,但是规避政府采购、超标准采购或者不履行采购必要手续等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的行为依然存在。盲目采购、攀比采购、重复购置等现象在个别地方突出。造成了固定资产违规购置、采购成本增加,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等不良影响。
(二)资产的使用上存在较多问题。
由于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验收制度缺失,往往出现购非所需的现象,且无法追溯责任。登记制度不健全,造成资产使用状况不明,管理困难。定期盘点不及时,无法及时发现帐外资产、毁损资产、遗失资产等,造成帐实不符。移交、监交制度执行不严,造成部分资产流失无法追究责任。出租资产管理不规范,固定资产账面上不反映出租出借等状况,收入不入账或不公开,支出不规范等问题。
(三)资产处置缺乏规范性。
按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但事实上仍有部分单位在处置时未办理报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转让,随意核销现象。有相当部分的单位存在故意规避处置上报审批手续的现象。个别行政事业单位擅自报废、违规处置固定资产。
(四)会计核算手段滞后,数据不准确。
1、会计核算不及时。
无法及时反映资产变化,应入未入,该销未销,导致账物脱节、存量不清等。
2、会计核算不准确。
由于人为等因素,造成的资产核算的准确性差,数据出现漏洞等现象,导致资产在后续管理核查困难的问题。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整改措施
(一)提高对管理责任认识程度。
领导干部以及财务人员应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法律法规意识,强化自身的法制观念以及人人参与到固定资产规范管理工作中的理念。不定时进行抽查以增强监督力度,为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的提高提供保障。
各级资产管理人员应加强对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认识和基本知识,认真贯彻和实施,以保证行政事业资产有效使用,综合资产管理过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分析,加强对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总结交流,使得日后的资产管理控制上有经验可循,有教训可借,更能促使决策者和管理层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固定资产投资的科学性。
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所有单位均必须要有明确的领导者来负责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要加强监督,切实保障该项工作的落实,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和管理流程。
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中心,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纠正,对下级单位和部门分散的资产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筹措、协调、规划、调控资产,加强单位内部财务科学管理,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整体状况和使用状态,有效地监督和控制所属单位的资产业务运作。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应建立包含资产审批权限、审批程序、收付程序、付款制度、资产收付跟踪反馈制度、资产存放原则以及对外投资、担保和反担保制度在内的一系列资产管理制度。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特别对资产验收、资产盘点、对外投资和资产报废等关键点进行重点管理和监控。如:单位每年至少要对其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彻底的盘点;行政事业单位借助固定资产进行对外投资时必须进行严格的分析论证工作,保证对外投资的安全性;强化固定资产报废的统一管理工作。
(三)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要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资产配置是核心。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管理体系,规范工作流程,制定配置标准,加强资产功能和单位职能之间的匹配,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在资产配置合理的基础上,用存量定增量。转变资产管理思路,实现资产的动态管理,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四)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监督机制。
固定资产的管理监督主要包括对固定资产进行验收、监管、领用以及监督赔偿等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必须要由内部专职保管员以及技术使用人员共同合作完成。验收通过后还要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登记手续。建议将多种监管措施相结合,以提高监管效果,例如将不定期抽查与定期全面清查工作相结合,以便于全面掌握资产情况。领用固定资产时做详细登记。健全奖罚制度,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部门或人员要追究其责任。
四、结束语
随着财政部及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增大,对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高效管理做出了时代性的要求,因此,加大对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提升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效率,对于我国经济的高效、良性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加强对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审核和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管理环节,通过对资产管理的强化,使今后的使用项目得到充分的资产流动和使用上的全过程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的经验依据,进而科学合理的利用行政事业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集合了专业性、知识性、政策性、技巧性的工作。做好资产管理,加强资产使用和分配的内部管理水平,是提高行政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程序。现代化的行政事业固定资产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资产流向和使用分配,还要合理的调剂和盘活行政事业资产,减少资产使用上的浪费,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益。此外,提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同时也是强化决策者和工作人员行政事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