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最重要的经验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一定要尽早找到自己的目标。小米ceo雷布斯同学说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某件事情上选择错了目标,比如选错了专业,选错了工作,选错了伴侣,无论之后我们怎么努力付出,都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只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伤害和悔恨?
不得不说,很少有人很早就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喜欢哪种类型的人?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天才,只是有的人找到了自己天才的地方,所以变成了天才,比如盖茨,乔丹,巴菲特他们。如果你让盖茨去打篮球,乔丹去炒股,巴菲特去写电脑程序,他们估计都泯然众人矣,和世界上大多数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才能的人一样,淹没在人海之中。
不过好在我们都还年轻,还有大量的时间寻找最适合我们,而且我们最喜欢的职业和爱人,这就是年轻人的优势。
许多人都是这样,谈过几次恋爱之后,反思自己的感情经历,才会明白自己喜欢的是哪种人,最适合和自己结婚的是哪种人;其实选择专业和工作也是一样,多接触几个学科的知识,多接触不同种类的工作,我们才能明白最适合自己,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
这里不得不说,我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我国的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理工科专业,都是以培养科研人才为目的;但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适合做研究,也许他们更适合做销售,人力,品控,生产,市场,供应链,财务等等其他方向,而且社会上对于研发人员也没有那么多需求。尽管以上方向也有相关专业的学生,但是他们自己也有同样的问题,自己本身不一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因此,他们也需要多接触其他专业的信息来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李开复最初的专业是法学,和奥巴马是同学,后来发现计算机才是最爱,于是转行,成了谷歌的副总裁;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最初也是律师,后来接触到了投资和巴菲特,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副总裁;还有许许多多名人,比如马云,谷歌创始人布林等等,最初的专业和之后的工作都不一样。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像他们一样,不断地尝试。想找到合适的伴侣,就多接触人,不论是别人介绍还是搭讪;想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多参加实习,各种类型的工作,多和不同行业的人交流,了解内情,而不是一直呆在实验室里。一旦发现不合适,尽早回头,不论你在那个人,那个专业,那份工作上投入了多少。(虽然很坑爹的是,许多大学转专业名额很少,比如我本科的学院,每年最多才两个,只有靠自己私下自学或者修第二专业等方法寻找新的出路)。
当然人的本性是难以割舍过去的投入,对沉没成本念念不忘,这是人性;我们只有理性地认清形势,勇敢地同错误的过去说再见,才能有机会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人应有的做法。
有的同学可能觉得我举的名人的例子是灌鸡汤,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学校好,他们有个好爹妈,有贵人相助。不可否认,这些都是促成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是,他们自己的判断力和决断力,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这也是促成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
有的人,专业是父母选的,工作是熟人安排的,恋人是别人介绍的;碰到不喜欢的专业,不敢转行,浑浑噩噩地读了几年耗费青春;碰到不合适的人,看不出那个人是个人渣,或者看出了也拖泥带水舍不得分开找更好的,拖着拖着年纪拖大了。这些事情都做不好,凭什么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不仅仅因为有好的背景;这个世界上有背景的富二代多了去了,怎么就他们几个人名字被世人铭记?他们自己出色的对自身才能和兴趣的判断力,以及对于自己努力方向的决断能力,让他们超过一大片纨绔公子,成为创造历史的人?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家庭,没有必要一定要像他们一样成为天才,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做到更好就行了。我们没有富二代的家庭背景,没钱去西洋学习先进文化,努力学习考个一本,甚至985,乃至全奖的香港学校还是可以的;没有关系把自己安排到家族企业的中高层,可以把打dota,看韩剧的时间拿来上求职网站,听别的学科的公开课,了解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去找实习,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后找一份有前景的工作,做一个中产阶级乃至富一代还是可以的,然后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
不得不说,很少有人很早就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喜欢哪种类型的人?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天才,只是有的人找到了自己天才的地方,所以变成了天才,比如盖茨,乔丹,巴菲特他们。如果你让盖茨去打篮球,乔丹去炒股,巴菲特去写电脑程序,他们估计都泯然众人矣,和世界上大多数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才能的人一样,淹没在人海之中。
不过好在我们都还年轻,还有大量的时间寻找最适合我们,而且我们最喜欢的职业和爱人,这就是年轻人的优势。
许多人都是这样,谈过几次恋爱之后,反思自己的感情经历,才会明白自己喜欢的是哪种人,最适合和自己结婚的是哪种人;其实选择专业和工作也是一样,多接触几个学科的知识,多接触不同种类的工作,我们才能明白最适合自己,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
这里不得不说,我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我国的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理工科专业,都是以培养科研人才为目的;但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适合做研究,也许他们更适合做销售,人力,品控,生产,市场,供应链,财务等等其他方向,而且社会上对于研发人员也没有那么多需求。尽管以上方向也有相关专业的学生,但是他们自己也有同样的问题,自己本身不一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因此,他们也需要多接触其他专业的信息来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李开复最初的专业是法学,和奥巴马是同学,后来发现计算机才是最爱,于是转行,成了谷歌的副总裁;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最初也是律师,后来接触到了投资和巴菲特,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副总裁;还有许许多多名人,比如马云,谷歌创始人布林等等,最初的专业和之后的工作都不一样。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像他们一样,不断地尝试。想找到合适的伴侣,就多接触人,不论是别人介绍还是搭讪;想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多参加实习,各种类型的工作,多和不同行业的人交流,了解内情,而不是一直呆在实验室里。一旦发现不合适,尽早回头,不论你在那个人,那个专业,那份工作上投入了多少。(虽然很坑爹的是,许多大学转专业名额很少,比如我本科的学院,每年最多才两个,只有靠自己私下自学或者修第二专业等方法寻找新的出路)。
当然人的本性是难以割舍过去的投入,对沉没成本念念不忘,这是人性;我们只有理性地认清形势,勇敢地同错误的过去说再见,才能有机会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人应有的做法。
有的同学可能觉得我举的名人的例子是灌鸡汤,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学校好,他们有个好爹妈,有贵人相助。不可否认,这些都是促成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是,他们自己的判断力和决断力,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这也是促成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
有的人,专业是父母选的,工作是熟人安排的,恋人是别人介绍的;碰到不喜欢的专业,不敢转行,浑浑噩噩地读了几年耗费青春;碰到不合适的人,看不出那个人是个人渣,或者看出了也拖泥带水舍不得分开找更好的,拖着拖着年纪拖大了。这些事情都做不好,凭什么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不仅仅因为有好的背景;这个世界上有背景的富二代多了去了,怎么就他们几个人名字被世人铭记?他们自己出色的对自身才能和兴趣的判断力,以及对于自己努力方向的决断能力,让他们超过一大片纨绔公子,成为创造历史的人?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家庭,没有必要一定要像他们一样成为天才,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做到更好就行了。我们没有富二代的家庭背景,没钱去西洋学习先进文化,努力学习考个一本,甚至985,乃至全奖的香港学校还是可以的;没有关系把自己安排到家族企业的中高层,可以把打dota,看韩剧的时间拿来上求职网站,听别的学科的公开课,了解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去找实习,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后找一份有前景的工作,做一个中产阶级乃至富一代还是可以的,然后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