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对国际议程的设置能力、对国际政治的操作能力、对国际舆论的控制能力以及对世界理念的贡献能力等,它本质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权利结构中的地位影响力。国际话语权和国家软实力之间存在着深切联系。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和重要表征,国家软实力蕴含着国际话语权的发展资源,国家软实力的壮大有赖于强大的国际话语权作为依托支撑。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努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中国话语的感召力、公信力和亲和力,进一步强化中国话语的辐射力、创造力和影响力。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媒体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并重,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着力打造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不断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要大力推进国际传播本土化,善于利用对象国的传播条件、人才资源和游戏规则,善于运用市场化、商业化等方式,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手段实现海外广泛覆盖、有效覆盖。要积极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做好国际传播的大格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市场机制的活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引导它们把企业经营活动与展示国家形象结合起来。要扶持一批面向国际的智库和非政府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更多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坚持"内外有别"、"外外有别",把握规律、讲究艺术,针对国外受众的不同需求,用他们喜欢接受的方式,谈他们关注的话题,讲他们懂的语言,防止概念化、程式化,避免对内传播简单对外转化。一方面要坚持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以中国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在对外传播中充分体现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实际情况和立场主张;另一方面要以开放包容姿态,积极反映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事务的认识、思考和担当,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对外传播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争取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上有所突破,在更广泛领域构建起既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又能与国际社会开展有效对话的话语体系。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掌握新闻议题设置主动权。增强议题意识,提高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把我们想说的与国际社会关注的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立场主张吸引国际舆论关注、影响国际舆论走向。做好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重大理论观点出台时的议题策划,找准宣传的切入点和侧重点,放大正面舆论效果。善于把西方设置的议题拿来为我所用,引导国际社会理性看待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做好突发敏感事件舆论应对,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境外舆情研判,做好舆论引导预案,增强工作前瞻性。健全突发敏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及时组织重大突发敏感事件的舆论引导,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深度解读,把握好时、度、效,掌握好主动权。对自然灾害、生产事故等突发事件,以开放的姿态为记者提供服务,依法依规加强对记者的管理。
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勤奋务实,开拓创新,切实担负起相关工作的重要职责,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媒体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并重,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着力打造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不断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要大力推进国际传播本土化,善于利用对象国的传播条件、人才资源和游戏规则,善于运用市场化、商业化等方式,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手段实现海外广泛覆盖、有效覆盖。要积极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做好国际传播的大格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市场机制的活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引导它们把企业经营活动与展示国家形象结合起来。要扶持一批面向国际的智库和非政府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更多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坚持"内外有别"、"外外有别",把握规律、讲究艺术,针对国外受众的不同需求,用他们喜欢接受的方式,谈他们关注的话题,讲他们懂的语言,防止概念化、程式化,避免对内传播简单对外转化。一方面要坚持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以中国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在对外传播中充分体现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实际情况和立场主张;另一方面要以开放包容姿态,积极反映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事务的认识、思考和担当,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对外传播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争取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上有所突破,在更广泛领域构建起既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又能与国际社会开展有效对话的话语体系。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掌握新闻议题设置主动权。增强议题意识,提高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把我们想说的与国际社会关注的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立场主张吸引国际舆论关注、影响国际舆论走向。做好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重大理论观点出台时的议题策划,找准宣传的切入点和侧重点,放大正面舆论效果。善于把西方设置的议题拿来为我所用,引导国际社会理性看待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做好突发敏感事件舆论应对,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境外舆情研判,做好舆论引导预案,增强工作前瞻性。健全突发敏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及时组织重大突发敏感事件的舆论引导,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深度解读,把握好时、度、效,掌握好主动权。对自然灾害、生产事故等突发事件,以开放的姿态为记者提供服务,依法依规加强对记者的管理。
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勤奋务实,开拓创新,切实担负起相关工作的重要职责,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