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烟滚滚,唱英雄……人民战士驱逐虎豹,忘记死亡保护和平!这是《英雄儿童》这部电影的插曲。该片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时志愿军战士王成的英雄事迹。
在战场上,王成所在的连队为了拖住敌人,守护着无名的高地,一次打退了数百倍的敌人进攻,连队的伤亡也很严重,最后阵地上只剩下受重伤的王成。他一边用电梯向指挥部报告情况,一边阻止敌人。过了一会儿,把敌人围成一团。王成毫不犹豫,他用步行机对我军指挥部说:为了胜利,向我开枪!立刻响起爆破筒,冲向敌人群,和敌人一起回来了。为了中朝人民的幸福,他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王成叔倒下了,千百个像王成叔一样的英雄站起来,他们冲上去了。《英雄儿女》这部电影点赞了王成英勇献身的精神。
这部电影给了我深刻的教育。王成不怕血牺牲,英勇顽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着我。现在,为什么大地像春天?英雄的血灌满了大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但是,我们没有毅力,有时也喜欢玩,千方百计地完成任务。真的不可能啊!我们应该像王成叔一样从小立下远大的理想,用顽强的毅力奋斗?
以后,我一定会以英雄为榜样,克服缺点,在学习上发扬顽强奋斗的精神,成为新世纪的主人。我决不会白白流失英雄的血液,我会努力为祖国繁荣。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红旗漫卷西风纪录片观后感[朗读]
《人间世》,这是一听名字就很压抑的一部纪录片。片名“人间世”来自庄子,原文写为人处世之难,而现作为这部纪录片的名字,我想,医院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而我们在这里上演着人间世事的百态。和以往我看过的避重取轻的纪录片不大相同,这是一部极其真实的纪录片,不像其他视频一样只有惯有的套路,将医生塑造的似乎无所不能,好像他们总能将濒死的病人从死神手里抢回来,总能起死回生一般的神奇。而《人间世·救命篇》一开始,就向我们呈现了三则抢救失败的案例。
第一个年轻人被查出有心脏问题,最后发展到急性心衰,医生拼尽全力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个镜头,是他的床头,那里还摆放着爱人希望他早日出院而送来的礼物。第二个年轻人因为吃多了变质海鲜,中毒导致多个脏器衰竭,抢救过程中医生们下意识的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血袋,主任近乎恳求的向电话另一头申请多调用些血袋,但是病人最后还是抢救无效死亡。第三个是患有先天性马凡综合征的病人,不做手术的话大动脉随时会撕裂导致死亡,冒险做了特大手术,几乎把全身的主动脉都换成了人造血管,但他还是没能挺过手术第二天……。
这一篇里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亲情爱情,更多的是医德医道,医生们很多下意识的细小的举动,都在诠释着救命的艰难和迫切,那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是身为医生对每个病人的责任心。
《人间世·生日篇》围绕的是高危孕妇,看完这集我真的很难去评定她们的做法,明明已经被告知不适宜怀孕,却偏偏愿意拿命去赌,看着她们拼上性命生下的孩子,我不知道我该去赞美母爱的伟大还是批判她们的不理智,可是我又有什么理由去做此评判呢。我们每个人所做出的选择,最后都要我们自己去承担后果,只是有些决定伤害的不只是我们自己,连带着深爱着我们的亲人,都会被这个决定拉入悲痛的沼泽?
对医生来说,这些可能是每日最平常不过的记录,却看得我几次泪目。
尤其是《人间世·烟花篇》,这是我最先观看的一集,可是现在想起来,还是会忍不住的难过。这一篇将镜头对准了一群孩子,他们均患有骨癌,虽然这种病的患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三。在本该是天真烂漫无所顾虑的年纪,他们却被命运裹挟着推进病房,受尽病痛的折磨。刚开始我以为既然播放出来了,最后都该是健康出院了,可是却眼看着他们一个个从鲜活可爱到被盖上了白布,谢幕时名字被框上了方框……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在巨大的命运面前,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纪录片一开始便是三个医生尝试给松茗进行麻醉,而松茗挣扎着哭着喊“我要呼吸”。仅仅四个字,就让人不忍再看。在这一集里,他们说的很多话都会让人心尖犯疼。子涵说“痛的时候嘴里含块糖就会好些”;安仔说“游戏里人有很多命,输了重来就好了,不像我自己,只有一条命”,“我真的到极限了,我撑不住了”;思蓉说“愿望说出来就不灵了”以及叙述旁白的杜可萌,在片尾时平静的说“医生告诉我,我体内的癌已经扩散到肺部了”……还记得可萌在片头时说,病房里的故事有的结局很悲伤,有的结局很美好,但更多人的故事都还没有结局……。
我想他们一开始也是有着满满的希望的吧,因为在孩子们的心里医生无所不能,他们总能治愈我们的疾病,可是一次次的化疗,一次次的.手术,一次次的通知,渐渐地让他们习惯了病房的残酷,从满怀希望到坦然接受……也让观看的我们真正的体会到医生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不是神也不是救世主。
这些医生中的一个心脏外科主任赵强,他的微信签名写着“每天都要开心”,对我们来说,这不过是一句简单的祝福,可是对他来说,“开心”是工作,也是每天都要面临的残酷考验。还有给我印象最深的车在前医生,在病人抢救无效去世之后,48小时没合眼的他本来可以离开了,但他几乎下意识的在病床前试图擦干净病人的血,他说“我们还是希望年轻人有更多机会活下来,可是你没得选啊”。
每每抢救失败后,镜头里留下的医生的背影,都仿佛在诉说着他们深深的无力感。医闹,医患关系紧张,这些问题的存在很难让我们正确看待医生这个职业。但是通过这个纪录片,我想或许我们可以稍微理解一下这个高强度工作的职业,去发现和感受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温暖,并将它一直一直的传递下去。
真的很感激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即使身处绝境,但仍然有一些从细枝末节里渗透出来的最珍贵的情感。
那是一束光。
第一个年轻人被查出有心脏问题,最后发展到急性心衰,医生拼尽全力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个镜头,是他的床头,那里还摆放着爱人希望他早日出院而送来的礼物。第二个年轻人因为吃多了变质海鲜,中毒导致多个脏器衰竭,抢救过程中医生们下意识的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血袋,主任近乎恳求的向电话另一头申请多调用些血袋,但是病人最后还是抢救无效死亡。第三个是患有先天性马凡综合征的病人,不做手术的话大动脉随时会撕裂导致死亡,冒险做了特大手术,几乎把全身的主动脉都换成了人造血管,但他还是没能挺过手术第二天……。
这一篇里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亲情爱情,更多的是医德医道,医生们很多下意识的细小的举动,都在诠释着救命的艰难和迫切,那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是身为医生对每个病人的责任心。
《人间世·生日篇》围绕的是高危孕妇,看完这集我真的很难去评定她们的做法,明明已经被告知不适宜怀孕,却偏偏愿意拿命去赌,看着她们拼上性命生下的孩子,我不知道我该去赞美母爱的伟大还是批判她们的不理智,可是我又有什么理由去做此评判呢。我们每个人所做出的选择,最后都要我们自己去承担后果,只是有些决定伤害的不只是我们自己,连带着深爱着我们的亲人,都会被这个决定拉入悲痛的沼泽?
对医生来说,这些可能是每日最平常不过的记录,却看得我几次泪目。
尤其是《人间世·烟花篇》,这是我最先观看的一集,可是现在想起来,还是会忍不住的难过。这一篇将镜头对准了一群孩子,他们均患有骨癌,虽然这种病的患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三。在本该是天真烂漫无所顾虑的年纪,他们却被命运裹挟着推进病房,受尽病痛的折磨。刚开始我以为既然播放出来了,最后都该是健康出院了,可是却眼看着他们一个个从鲜活可爱到被盖上了白布,谢幕时名字被框上了方框……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在巨大的命运面前,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纪录片一开始便是三个医生尝试给松茗进行麻醉,而松茗挣扎着哭着喊“我要呼吸”。仅仅四个字,就让人不忍再看。在这一集里,他们说的很多话都会让人心尖犯疼。子涵说“痛的时候嘴里含块糖就会好些”;安仔说“游戏里人有很多命,输了重来就好了,不像我自己,只有一条命”,“我真的到极限了,我撑不住了”;思蓉说“愿望说出来就不灵了”以及叙述旁白的杜可萌,在片尾时平静的说“医生告诉我,我体内的癌已经扩散到肺部了”……还记得可萌在片头时说,病房里的故事有的结局很悲伤,有的结局很美好,但更多人的故事都还没有结局……。
我想他们一开始也是有着满满的希望的吧,因为在孩子们的心里医生无所不能,他们总能治愈我们的疾病,可是一次次的化疗,一次次的.手术,一次次的通知,渐渐地让他们习惯了病房的残酷,从满怀希望到坦然接受……也让观看的我们真正的体会到医生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不是神也不是救世主。
这些医生中的一个心脏外科主任赵强,他的微信签名写着“每天都要开心”,对我们来说,这不过是一句简单的祝福,可是对他来说,“开心”是工作,也是每天都要面临的残酷考验。还有给我印象最深的车在前医生,在病人抢救无效去世之后,48小时没合眼的他本来可以离开了,但他几乎下意识的在病床前试图擦干净病人的血,他说“我们还是希望年轻人有更多机会活下来,可是你没得选啊”。
每每抢救失败后,镜头里留下的医生的背影,都仿佛在诉说着他们深深的无力感。医闹,医患关系紧张,这些问题的存在很难让我们正确看待医生这个职业。但是通过这个纪录片,我想或许我们可以稍微理解一下这个高强度工作的职业,去发现和感受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温暖,并将它一直一直的传递下去。
真的很感激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即使身处绝境,但仍然有一些从细枝末节里渗透出来的最珍贵的情感。
那是一束光。
为了和平纪录片
这几天在看抗美援朝记录片,被志愿军的精神和牺牲深深得感动着,他们确实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为了祖国的和平,很多人永远的留在了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那些在坑道中咬着床单死去的伤员,那些一声都不敢发出痛呼的伤员,黄继光,邱少云,一个个鲜活的在我的脑袋中来回浮现,几乎数次泪流满面,最近我经常跟父亲争论,争论人性中的自私,争论天下皆为利,两个人争来争去,现在我真为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感到羞愧,但是其中我觉得欣慰的是,我说我爱我的祖国,爱这个社会,即便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人,很多现象都不值得去爱,但是,我们的父辈用自己的鲜血为我们换来现在的生活,我有什么资格不去爱她,与守护她呢,我的祖国人们勤劳,勇敢,聪明,努力,我又有什么资格去嫌弃她们呢?
父亲老是说觉得活着真没有意思,又说他活的也够本了,家人不懂,抱怨父亲说这样的话至子女于何地,不懂现在的生活这样富裕,这样平稳,为何老是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而我突然好像稍微有点懂了,父亲出生在1955年,他的三爷是烈士,他的爸爸从小就被日本人绑在吊绳上要他说出三爷的下落,父亲因为生在烈士的家庭倍感骄傲,从小接受的都是这种精神,他的父辈的牺牲是为了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平等的活着,所以在父亲的心目中,利益反而淡化,人性中的自私在这种大无畏的面前也不值得一提,所以我的争执,我说的人性中的自私和凉薄他不是不懂。他是更加向往那样的生活。
最可惜的是父亲这一辈子没有当兵,爷爷死的早,家里没有壮劳力,他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必须和奶奶顶起这个家,他的一生,平淡安宁,但他心中一股火,一股精神,这股精神不在乎他是不是军人,不在乎他能拿到多少钱,不在乎他现在吃什么东西,住什么房子,在家人轮番劝说和洗脑下,孤独的支撑,倔强的站着,这就是我的父亲,你说他傻么?不,那些为了抗战胜利的人们都是这样的,有这样的信仰支撑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个多么宝贵,而我一度想要去改变他,再一次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羞愧?
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快的我们早就不提革命前辈,早就没有了牺牲自我的精神,人性中的自私,趋利避害的本性,以及高速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在想多挣点钱,多两套房子,无可厚非,人的本性,但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我的话,我会二话不说的献上我的生命。
这几天在看抗美援朝记录片,被志愿军的精神和牺牲深深得感动着,他们确实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为了祖国的和平,很多人永远的留在了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那些在坑道中咬着床单死去的伤员,那些一声都不敢发出痛呼的伤员,黄继光,邱少云,一个个鲜活的在我的脑袋中来回浮现,几乎数次泪流满面,最近我经常跟父亲争论,争论人性中的自私,争论天下皆为利,两个人争来争去,现在我真为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感到羞愧,但是其中我觉得欣慰的是,我说我爱我的祖国,爱这个社会,即便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人,很多现象都不值得去爱,但是,我们的父辈用自己的鲜血为我们换来现在的生活,我有什么资格不去爱她,与守护她呢,我的祖国人们勤劳,勇敢,聪明,努力,我又有什么资格去嫌弃她们呢?
父亲老是说觉得活着真没有意思,又说他活的也够本了,家人不懂,抱怨父亲说这样的话至子女于何地,不懂现在的生活这样富裕,这样平稳,为何老是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而我突然好像稍微有点懂了,父亲出生在1955年,他的三爷是烈士,他的爸爸从小就被日本人绑在吊绳上要他说出三爷的下落,父亲因为生在烈士的家庭倍感骄傲,从小接受的都是这种精神,他的父辈的牺牲是为了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平等的活着,所以在父亲的心目中,利益反而淡化,人性中的自私在这种大无畏的面前也不值得一提,所以我的争执,我说的人性中的自私和凉薄他不是不懂。他是更加向往那样的生活。
最可惜的是父亲这一辈子没有当兵,爷爷死的早,家里没有壮劳力,他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必须和奶奶顶起这个家,他的一生,平淡安宁,但他心中一股火,一股精神,这股精神不在乎他是不是军人,不在乎他能拿到多少钱,不在乎他现在吃什么东西,住什么房子,在家人轮番劝说和洗脑下,孤独的支撑,倔强的站着,这就是我的父亲,你说他傻么?不,那些为了抗战胜利的人们都是这样的,有这样的信仰支撑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个多么宝贵,而我一度想要去改变他,再一次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羞愧?
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快的我们早就不提革命前辈,早就没有了牺牲自我的精神,人性中的自私,趋利避害的本性,以及高速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在想多挣点钱,多两套房子,无可厚非,人的本性,但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我的话,我会二话不说的献上我的生命。
关于武汉的纪录片和报道,我基本都看了。可以肯定,这是一部主题和大部分抗疫纪录片雷同、没有太多精心设计的镜头、甚至出现了“糖尿病毒”失误的普通纪录片。
但那又怎么样呢?
这次疫情中,最值得记录的不就是这些被卷入灾难中的无名生命吗?不就是这些拿命救命的无名医护吗?就像美国《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的逝者姓名,这些人,被怎么强调记录,都不为过?
事实上,对于媒体圈,写稿的、拍纪录片的这些人来说,疫情进行到3月,选题操作起来十分尴尬,尤其是感人的医护故事主题,大家都在有意规避,因为说得太多,太同质化,读者也审美疲劳。
一支援鄂医疗队的队长,谈到团队第一天工作有三个队员尿裤子,哭了。很感人,很真实,但不是足够有亮点的报道——医护的故事讲太多了。
一位重症老年病人,从生命岌岌可危,到好转,再到几次转阳,最后得可以出院。能够讲述这段经历时,他说自己曾在住院那天梦见姚贝娜,那是他老乡,他觉得这意味着他要没命。但最后他挺过来了,他感谢医护,对生命充满希望。这样的故事里,有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坚韧,足够真实动人,但不是足够有亮点的报道——一个案例很单薄,而且这些事都过去了,他都出院了,提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可这些内容真的就应该这样被忘记吗?在我们感叹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武汉和武汉人经历的这些惊心动魄,这么快就要成为陈年往事吗?片中那位截肢的爷爷,他就是这次疫情中闯过生死关头的那些人中的一个,尽管他八十多岁,这依然是改变他人生的一件事。他醒来后,需要知道这些事。
我十分敬佩这片子里面的摄影师。非医护专业要频频接触这些危险的场合,拿着镜头怼在手术台上拍,这种强大真的值得敬佩。因此我们不能说这些镜头是重复。是,同样的故事在每一个医院都发生过,这些医护都已经撤离,片子失去了时效性。但在手术的那一刻,摄影师是拿着命在记录这件事,这就是价值。防护服真的很难穿,要求也很高,一次次穿脱很难保证没有不密闭的时候,这对非医护工作者是个难题。频繁进入病区拍摄,是次次艰险,不是轻车熟路。
包括操作截肢手术的几位医生,他们进行到后程是脱掉外侧防护的,这也是拿命在拼。虽然对于这次疫情来说,这场手术是太小的一件事,但它牵扯了这么多人命,它就是值得被记录下来的。
我有一个学新闻的学长,在已经离开行业很多年后,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主动到武汉同济光谷院区拍摄。看他镜头里的画面,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震撼与坚定。
所以我觉得,这些纪录片不仅在记录医护、病人,也在记录这些勇敢走进红区拍摄的人。总说媒体报负面报道才显风骨,但其实,扛着镜头走进红区,本身就是一种风骨。
但那又怎么样呢?
这次疫情中,最值得记录的不就是这些被卷入灾难中的无名生命吗?不就是这些拿命救命的无名医护吗?就像美国《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的逝者姓名,这些人,被怎么强调记录,都不为过?
事实上,对于媒体圈,写稿的、拍纪录片的这些人来说,疫情进行到3月,选题操作起来十分尴尬,尤其是感人的医护故事主题,大家都在有意规避,因为说得太多,太同质化,读者也审美疲劳。
一支援鄂医疗队的队长,谈到团队第一天工作有三个队员尿裤子,哭了。很感人,很真实,但不是足够有亮点的报道——医护的故事讲太多了。
一位重症老年病人,从生命岌岌可危,到好转,再到几次转阳,最后得可以出院。能够讲述这段经历时,他说自己曾在住院那天梦见姚贝娜,那是他老乡,他觉得这意味着他要没命。但最后他挺过来了,他感谢医护,对生命充满希望。这样的故事里,有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坚韧,足够真实动人,但不是足够有亮点的报道——一个案例很单薄,而且这些事都过去了,他都出院了,提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可这些内容真的就应该这样被忘记吗?在我们感叹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武汉和武汉人经历的这些惊心动魄,这么快就要成为陈年往事吗?片中那位截肢的爷爷,他就是这次疫情中闯过生死关头的那些人中的一个,尽管他八十多岁,这依然是改变他人生的一件事。他醒来后,需要知道这些事。
我十分敬佩这片子里面的摄影师。非医护专业要频频接触这些危险的场合,拿着镜头怼在手术台上拍,这种强大真的值得敬佩。因此我们不能说这些镜头是重复。是,同样的故事在每一个医院都发生过,这些医护都已经撤离,片子失去了时效性。但在手术的那一刻,摄影师是拿着命在记录这件事,这就是价值。防护服真的很难穿,要求也很高,一次次穿脱很难保证没有不密闭的时候,这对非医护工作者是个难题。频繁进入病区拍摄,是次次艰险,不是轻车熟路。
包括操作截肢手术的几位医生,他们进行到后程是脱掉外侧防护的,这也是拿命在拼。虽然对于这次疫情来说,这场手术是太小的一件事,但它牵扯了这么多人命,它就是值得被记录下来的。
我有一个学新闻的学长,在已经离开行业很多年后,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主动到武汉同济光谷院区拍摄。看他镜头里的画面,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震撼与坚定。
所以我觉得,这些纪录片不仅在记录医护、病人,也在记录这些勇敢走进红区拍摄的人。总说媒体报负面报道才显风骨,但其实,扛着镜头走进红区,本身就是一种风骨。
这个暑假我看了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是一部百集纪录片从第一集中华道路,第二集中华祖先,第三集农业起源,一直到第一百集帝制的终结。从远古社会到封建帝国的败落,一集集,一段段,为我们展现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这部纪录片堪称一本完整的中国历史。
看了这部纪录片完全改变了我内心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历史的需求。以前我认为历史十分乏味,无趣,但现在《中国通史》这部纪录片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动的历史,一个生动的中国。
在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十六集“孝文帝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进而回溯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转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后,由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秦汉以来的籍田活动等。因而有了横纵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让用“穿越”去了解历史不再只是无厘头恶搞,而变成了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
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给观众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第三十三集“魏晋风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完第三十九集“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远和尚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这些史料,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想起去研读。
在看到《中国通史》的最后几集时,基本上已经没有人评论,观看量也很少。但其实每一段历史都会给人们带来一份独特的感受,一份别样的体会,所以让我们珍惜每一段历史,别让它被埋没,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中国历史的辉煌。
看了这部纪录片完全改变了我内心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历史的需求。以前我认为历史十分乏味,无趣,但现在《中国通史》这部纪录片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动的历史,一个生动的中国。
在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十六集“孝文帝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进而回溯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转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后,由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秦汉以来的籍田活动等。因而有了横纵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让用“穿越”去了解历史不再只是无厘头恶搞,而变成了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
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给观众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第三十三集“魏晋风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完第三十九集“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远和尚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这些史料,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想起去研读。
在看到《中国通史》的最后几集时,基本上已经没有人评论,观看量也很少。但其实每一段历史都会给人们带来一份独特的感受,一份别样的体会,所以让我们珍惜每一段历史,别让它被埋没,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中国历史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