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共一大(1921.7)。
提出党的奋斗目标,确定革命对象。
二.中共三大(1923)。
国共合作,强调保持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提出了“真正的平民政权”。
三.中共四大(1925)。
讨论的是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问题。
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四.遵义会议 (1935)。
会议讨论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的问题。中共第一次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是幼年党向成熟党转变的标志。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五.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
毛泽东详尽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现状以及党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六.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1964)。
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第一次公布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技)。
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1979)。
邓小平讲话,中心内容是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纠正“文革”中和以前左倾错误。这是党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马克思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起点。
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八.中共十二大(1982)。
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作了重要补充:毛泽东思想是被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九.中共十五大(1997)。
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 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 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
4) 确立跨世纪发展宏图。
5) 明确回答了邓小平死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一十.中共十六大(2002)。
三个代表(贯穿主线的灵魂)。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党史重大事件[朗读]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代表着全国1073万党员。大会宣布,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9月28日,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上述6人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八大”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八届二中全会。
1956年11月10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刘少奇做《目前时局的报告》,谈到埃及问题、波兰问题、匈牙利问题及党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应记取的教训。周恩来做《关于1957年度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的控制数字的报告》,报告充分肯定了成绩,指出了缺点,总结了经验教训;报告明确提出,1957年的计划应当在继续前进的前提下,为基本建设做适当的压缩;合理调整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适应国家的财力和物力的可能性。陈云做《关于粮食和主要副食品问题的报告》。毛泽东做总结发言,同意全会所采取的各项方针和措施,并着重谈了经济问题、国际形势问题、整风问题和中美关系问题,号召全体工作人员向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的倾向做斗争。
党的八届三中全会。
1957年9月20日至10月9日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做关于《整风运动的报告》和会议的总结发言,陈云作《关于改进国家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和关于农业增产问题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问题的报告》。毛泽东在会议结束前作了题为《做革命的促进派》的讲话。会议基本通过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及关于工业、商业、财政的管理体制和关于劳动工资、劳保福利问题的几项规定草案。这次会议重点讨论了五个问题:一是关于整风和反右派斗争问题,肯定了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是进行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很合适的形式;二是关于农业问题;三是关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四是关于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问题;五是关于国内主要矛盾问题。这次会议对1956年党中央所采取的反冒进的若干正确做法再次提出尖锐批评,这实际上是后来发动“大跃进”的开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社会主义改造与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伟大胜利的情况下,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庐山会议。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先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届八中全会。原定议题是总结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继续纠正“左”倾错误。但会议后期,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代表着全国1073万党员。大会宣布,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9月28日,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上述6人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八大”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八届二中全会。
1956年11月10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刘少奇做《目前时局的报告》,谈到埃及问题、波兰问题、匈牙利问题及党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应记取的教训。周恩来做《关于1957年度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的控制数字的报告》,报告充分肯定了成绩,指出了缺点,总结了经验教训;报告明确提出,1957年的计划应当在继续前进的前提下,为基本建设做适当的压缩;合理调整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适应国家的财力和物力的可能性。陈云做《关于粮食和主要副食品问题的报告》。毛泽东做总结发言,同意全会所采取的各项方针和措施,并着重谈了经济问题、国际形势问题、整风问题和中美关系问题,号召全体工作人员向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的倾向做斗争。
党的八届三中全会。
1957年9月20日至10月9日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做关于《整风运动的报告》和会议的总结发言,陈云作《关于改进国家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和关于农业增产问题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问题的报告》。毛泽东在会议结束前作了题为《做革命的促进派》的讲话。会议基本通过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及关于工业、商业、财政的管理体制和关于劳动工资、劳保福利问题的几项规定草案。这次会议重点讨论了五个问题:一是关于整风和反右派斗争问题,肯定了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是进行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很合适的形式;二是关于农业问题;三是关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四是关于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问题;五是关于国内主要矛盾问题。这次会议对1956年党中央所采取的反冒进的若干正确做法再次提出尖锐批评,这实际上是后来发动“大跃进”的开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社会主义改造与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伟大胜利的情况下,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庐山会议。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先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届八中全会。原定议题是总结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继续纠正“左”倾错误。但会议后期,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1919、5、4 五四运动。
1920、8—1921年春 京沪等地先后成立党的早期组织。
1921、7、23 中共一大、中共诞生。
1922、1—1923、2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922、7 中共二大。
1923 中共三大。
1924 国民党一大、沙面大罢工。
1925 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中共四大。
1926 北伐开始。
1927 四一二政变、中共五大、七一五政变。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1928 宁汉合流、中共六大、东北易帜。
1929 六届二中全会、古田会议。
1930—1934 红军反“围剿”。
1930 中原大战、六届三中全会。
1931 六届四中全会、九一八事变。
1932 一二八事变。
1933 福建事变。
1934 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 遵义会议、八一宣言发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
1936 红一二四方面军结束长征、西安事变。
1937、1 中共中央机关迁驻延安。
7、7 七七事变。
8、13 八一三事变。
8、25 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8月下旬 洛川会议。
9、23 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9、25 平型关大捷。
12 新四军成立。
1938、5 《论持久战》发表。
1938、9 六届六中全会。
10 武广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2 汪伪政权建立。
1939、10—1940、1 毛泽东先后发表三篇著作。
1940、8 百团大战。
1941 皖南事变。
1941—1942 敌后抗战出现严重困难局面。
延安整风开始。
1943 敌后战场局部反攻。
1944—1945 六届七中全会。
1945、4—6 中共七大。
1945、9、2 日本签署投降书。
8—10 重庆谈判。
1946、1 政协会议。
6 全面内战爆发。
1947、5 第二条战线形成。
6 解放军战略进攻。
10 中间路线的破产。
12 十二月会议。
1948、9—1949、1 三大战役。
1949、3 七届二中全会。
1949、4、23 解放军占领南京。
9 新政协召开。
10、1 新中国成立。
1950、6 七届三中全会。
1950、10—1953、7 抗美援朝。
1950、12—1951、10 镇压反革命。
1951、5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底 国民经济恢复完成。
1953—1957 一五计划。
1954 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新中国首部宪法。
1956、4 《论十大关系》发表。
9 中共八大。
年底 三大改造完成。
1957、2 《正处》发表。
4下旬 整风→反右派。
9—10 八届三中全会。
1958、5 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8 北戴河会议。
11 第一次郑州会议。
12 八届六中全会。
1959、2—3 第二次郑州会议。
4 八届七中全会。
7—8 庐山会议。
1959—1961 三年经济困难。
1961—1965 执行八字方针。
1962、1—2 七千人大会。
9 八届十中全会。
1964年底—1965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66 文革开始。
1969 中共九大。
1973 中共十大。
1976 四五运动、文革结束。
1977 中共十一大。
1978、5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1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发表。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1 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2 中共十二大。
1984、10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7 中共十三大。
1989 政治风波。
1992、1—2 邓小平南巡。
10 中共十四大。
1997 中共十五大。
2002 中共十六大。
2007 中共十七大。
2012 中共十八大。
1920、8—1921年春 京沪等地先后成立党的早期组织。
1921、7、23 中共一大、中共诞生。
1922、1—1923、2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922、7 中共二大。
1923 中共三大。
1924 国民党一大、沙面大罢工。
1925 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中共四大。
1926 北伐开始。
1927 四一二政变、中共五大、七一五政变。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1928 宁汉合流、中共六大、东北易帜。
1929 六届二中全会、古田会议。
1930—1934 红军反“围剿”。
1930 中原大战、六届三中全会。
1931 六届四中全会、九一八事变。
1932 一二八事变。
1933 福建事变。
1934 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 遵义会议、八一宣言发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
1936 红一二四方面军结束长征、西安事变。
1937、1 中共中央机关迁驻延安。
7、7 七七事变。
8、13 八一三事变。
8、25 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8月下旬 洛川会议。
9、23 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9、25 平型关大捷。
12 新四军成立。
1938、5 《论持久战》发表。
1938、9 六届六中全会。
10 武广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2 汪伪政权建立。
1939、10—1940、1 毛泽东先后发表三篇著作。
1940、8 百团大战。
1941 皖南事变。
1941—1942 敌后抗战出现严重困难局面。
延安整风开始。
1943 敌后战场局部反攻。
1944—1945 六届七中全会。
1945、4—6 中共七大。
1945、9、2 日本签署投降书。
8—10 重庆谈判。
1946、1 政协会议。
6 全面内战爆发。
1947、5 第二条战线形成。
6 解放军战略进攻。
10 中间路线的破产。
12 十二月会议。
1948、9—1949、1 三大战役。
1949、3 七届二中全会。
1949、4、23 解放军占领南京。
9 新政协召开。
10、1 新中国成立。
1950、6 七届三中全会。
1950、10—1953、7 抗美援朝。
1950、12—1951、10 镇压反革命。
1951、5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底 国民经济恢复完成。
1953—1957 一五计划。
1954 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新中国首部宪法。
1956、4 《论十大关系》发表。
9 中共八大。
年底 三大改造完成。
1957、2 《正处》发表。
4下旬 整风→反右派。
9—10 八届三中全会。
1958、5 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8 北戴河会议。
11 第一次郑州会议。
12 八届六中全会。
1959、2—3 第二次郑州会议。
4 八届七中全会。
7—8 庐山会议。
1959—1961 三年经济困难。
1961—1965 执行八字方针。
1962、1—2 七千人大会。
9 八届十中全会。
1964年底—1965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66 文革开始。
1969 中共九大。
1973 中共十大。
1976 四五运动、文革结束。
1977 中共十一大。
1978、5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1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发表。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1 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2 中共十二大。
1984、10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7 中共十三大。
1989 政治风波。
1992、1—2 邓小平南巡。
10 中共十四大。
1997 中共十五大。
2002 中共十六大。
2007 中共十七大。
2012 中共十八大。
1、辛亥革命。
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1911年10月。
直接目标:三民主义。
历史功绩::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推翻清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五四运动。
时间:1919年5月4日。
意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提出的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收回山东权利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几大。
(1) 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3)十六大:十六大的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十六大报告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十七大: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4.西安事变。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5.内战。
爆发:重庆谈判破裂,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结束:三大战役胜利,国民当军队主力被歼灭,为解放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中国从此走上了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向社会主义过度。
6.抗日战争。
战略防御阶段:标志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十月底武汉广州沦陷 口号是以空间换时间。
战略相持阶段:标志是1938年11月到1945年6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方针。
口号是苦撑待变。
战略反攻阶段:标志是1945年6月到九月 口号是对敌人的最后一战。
7.国共合作。
条件:形势促使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
8.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根据革命或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有所不同。
9.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背景和意义。
历史背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开始意识到掌握武装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经历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放弃攻打大城市,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在文家市决策中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三湾改编中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1927年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胜利会师。
历史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此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从理论上处理好了武装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摆脱了长期以来对苏联革命道路的迷信,开始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现了党工作中心的第一次历史性转移.从中诞生的井冈山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反动统治的彻底结束。中国人民从此成为中国社会的真正主人。中国从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1.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核心。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1911年10月。
直接目标:三民主义。
历史功绩::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推翻清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五四运动。
时间:1919年5月4日。
意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提出的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收回山东权利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几大。
(1) 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3)十六大:十六大的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十六大报告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十七大: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4.西安事变。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5.内战。
爆发:重庆谈判破裂,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结束:三大战役胜利,国民当军队主力被歼灭,为解放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中国从此走上了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向社会主义过度。
6.抗日战争。
战略防御阶段:标志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十月底武汉广州沦陷 口号是以空间换时间。
战略相持阶段:标志是1938年11月到1945年6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方针。
口号是苦撑待变。
战略反攻阶段:标志是1945年6月到九月 口号是对敌人的最后一战。
7.国共合作。
条件:形势促使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
8.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根据革命或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有所不同。
9.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背景和意义。
历史背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开始意识到掌握武装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经历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放弃攻打大城市,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在文家市决策中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三湾改编中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1927年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胜利会师。
历史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此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从理论上处理好了武装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摆脱了长期以来对苏联革命道路的迷信,开始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现了党工作中心的第一次历史性转移.从中诞生的井冈山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反动统治的彻底结束。中国人民从此成为中国社会的真正主人。中国从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1.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核心。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1.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2.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确定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兴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4.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6.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租界的英国巡捕突然在南京路上向游行的群众开枪,激起了上海乃至全国民众的愤怒,全国各地有170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反帝运动。
7.北伐战争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从广东分三路正式出师北伐。
8.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北伐军3万多人,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9.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10.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党中央委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秋收起义。
1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江西井冈山,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2.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13.古田会议1929年12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召开。
14.红军反“围剿”战争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调集军队向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反革命“围剿”,红军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5.中央红军主力长征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实施战略大转移。
16.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17.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了“八一宣言”。
18.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19.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
20.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召开扩大会议。
2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一部进入平型关,八路军发起攻击,取得了抗战以来歼灭战的第一个胜利。
22.《论持久战》发表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23.百团大战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出动百余个团,沉重打击了日军。
24.皖南事变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突袭。
25.大生产运动1942年底,中共中央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
26.延安整风运动1942年春,延安整风运动开始。
27.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8.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
29.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等抵达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并签署了《双十协定》。
30.土地制度改革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31.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2.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确定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兴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4.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6.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租界的英国巡捕突然在南京路上向游行的群众开枪,激起了上海乃至全国民众的愤怒,全国各地有170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反帝运动。
7.北伐战争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从广东分三路正式出师北伐。
8.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北伐军3万多人,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9.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10.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党中央委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秋收起义。
1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江西井冈山,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2.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13.古田会议1929年12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召开。
14.红军反“围剿”战争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调集军队向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反革命“围剿”,红军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5.中央红军主力长征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实施战略大转移。
16.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17.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了“八一宣言”。
18.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19.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
20.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召开扩大会议。
2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一部进入平型关,八路军发起攻击,取得了抗战以来歼灭战的第一个胜利。
22.《论持久战》发表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23.百团大战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出动百余个团,沉重打击了日军。
24.皖南事变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突袭。
25.大生产运动1942年底,中共中央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
26.延安整风运动1942年春,延安整风运动开始。
27.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8.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
29.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等抵达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并签署了《双十协定》。
30.土地制度改革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31.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2.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