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关于如何打破“历史周期律”,毛泽东自信地说,找到了新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其实,毛泽东一直在与时俱进。
1960年初,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明确提出,“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
可见,既让群众监督政府,又让群众参与政府,这才是毛泽东说的“人民当家做主”。
- 政治问答
- 答案列表
历史周期律跳得出吗[朗读]
从秦朝到清朝,封建社会时期的每一个朝代,其实都会研究一下上几个朝代的周期律。但是,研究了之后,自己还是没有逃出周期律。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这是封建社会那种盲目的自信造成的。那些封建社会统治者阶级总是认为,他们已经研究了上面朝代的历史,所以自己就有能力跳出来。自信是好事,但是,盲目自信就不是好事了。
我认为,这是封建社会那种盲目的自信造成的。那些封建社会统治者阶级总是认为,他们已经研究了上面朝代的历史,所以自己就有能力跳出来。自信是好事,但是,盲目自信就不是好事了。
能,那就是民主,人民当家做主。
不能,那就是中国没有民主的传统,根本就不可能人民当家做主,至少这几十年内很难。
不能,那就是中国没有民主的传统,根本就不可能人民当家做主,至少这几十年内很难。
我国封建王朝更替2000多年,基本都在重复同一个历史周期律:
第一阶段:新王朝开国时人口稀少,为鼓励生产分配土地,推行轻徭薄赋。
第二阶段:中期人口增加,出现土地兼并和阶级分化。
第三阶段:末期土地高度集中,赋税繁重,经济崩溃,农民不堪忍受揭竿而起。
第四阶段:天下大乱,人口大量死亡,新王朝在平定战乱后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有一个关键词始终贯穿这四个阶段,那就是——土地,而这恰恰是封建王朝的死穴,周期律的关键所在。
秦朝、两汉、隋唐、元朝、明朝都是这样。两宋虽然主要亡于外族入侵,但北宋中期已经是“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2000多年来古人一直在这个死循环中周而复始,跳不出来。
为何会这样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私有制度,因此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为两大对立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土地兼并。
之所以会出现土地兼并,是由于土地是可以买卖的,再加上封建王朝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就让官僚、商人把土地作为终极的财富目标,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出现土地兼并集中的现象,而且越往后越严重。
虽然封建政府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但他们同时还要兼顾农民的利益。因为农民是封建政府的赋税来源,如果农民都破产了,那么政权必然垮台。这样一来,封建政府就显得很矛盾,他们必须在地主和农民之间维持好微妙的平衡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得民心”。
这种平衡就是在尽可能多压榨农民的基础上,让农民不至于破产,苟延残喘的活着。为此,封建政府除了要强化暴力职能,维护地主阶级利益,还必须不断宣扬“勤政爱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
这种平衡在人少地多的开国时期很容易保持,但随着人口的增加,这种平衡慢慢地会被打破。因为封建官僚、地主在不断兼并土地,甚至隐匿人口,而耕地的开垦速度远远跟不上兼并速度,所以封建政府的赋税来源在变少,他们为了维护统治,要么通过改革向地主阶级开刀,要么加重赋税,更多的压榨农民。但通常选择的是后者,于是农民起义,天下大乱,新王朝建立,再次陷入循环。
这是封建王朝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也是无法跳出周期律的原因所在。
第一阶段:新王朝开国时人口稀少,为鼓励生产分配土地,推行轻徭薄赋。
第二阶段:中期人口增加,出现土地兼并和阶级分化。
第三阶段:末期土地高度集中,赋税繁重,经济崩溃,农民不堪忍受揭竿而起。
第四阶段:天下大乱,人口大量死亡,新王朝在平定战乱后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有一个关键词始终贯穿这四个阶段,那就是——土地,而这恰恰是封建王朝的死穴,周期律的关键所在。
秦朝、两汉、隋唐、元朝、明朝都是这样。两宋虽然主要亡于外族入侵,但北宋中期已经是“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2000多年来古人一直在这个死循环中周而复始,跳不出来。
为何会这样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私有制度,因此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为两大对立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土地兼并。
之所以会出现土地兼并,是由于土地是可以买卖的,再加上封建王朝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就让官僚、商人把土地作为终极的财富目标,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出现土地兼并集中的现象,而且越往后越严重。
虽然封建政府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但他们同时还要兼顾农民的利益。因为农民是封建政府的赋税来源,如果农民都破产了,那么政权必然垮台。这样一来,封建政府就显得很矛盾,他们必须在地主和农民之间维持好微妙的平衡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得民心”。
这种平衡就是在尽可能多压榨农民的基础上,让农民不至于破产,苟延残喘的活着。为此,封建政府除了要强化暴力职能,维护地主阶级利益,还必须不断宣扬“勤政爱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
这种平衡在人少地多的开国时期很容易保持,但随着人口的增加,这种平衡慢慢地会被打破。因为封建官僚、地主在不断兼并土地,甚至隐匿人口,而耕地的开垦速度远远跟不上兼并速度,所以封建政府的赋税来源在变少,他们为了维护统治,要么通过改革向地主阶级开刀,要么加重赋税,更多的压榨农民。但通常选择的是后者,于是农民起义,天下大乱,新王朝建立,再次陷入循环。
这是封建王朝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也是无法跳出周期律的原因所在。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