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是指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和70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中学毕业被分配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初、高中青年学生,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特殊现象.1962年以后,由国家统一分配的,从大中城市下乡的中学毕业生,其中“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三届”以及其后陆续从中学毕业的城市青年,成为“知青”的主体。
- 自然问答
- 答案列表
知青是什么时候:知青下乡什么时候[朗读]
知青插队,通常是指1980年以前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模式.一般特指“上山下乡运动”中高、初中毕业生到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的模式.起始于1968年,结束于70年代末结束.1968年12月,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插队落户;结束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是从20世纪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70年代末结束。
知青是当初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产物,那时主席号召知识分子要融入农民阶级,知识青年下乡接受改造,让知识青年服务于农村,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并在60年代初掀起初澜、“文化大革命”期间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运动.知青文学多半是对那段岁月的回顾,因为期间经历多半是痛苦的,于是就成了对过去伤痕的回顾,因此又称为伤痕文学。
当时并没有停知青下乡,但是,78年高考需要下乡去的才能报名.留在城里的人要符合不下乡条件,所以.1978年有知青下乡.虽然是少数人,应该是最后一批吧!现在出现的'新知青'是只'三支'青年。
自1955年报载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的一批中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60年,知识青年下乡处于试验阶段,规模很小.那时候的知青基本是指原为农村户口毕业后又回到农村,称之为"早期知青",或者称"返乡知识青年","早期知青"也有城市批量有组织的支边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