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获取信息,而传统的中文互联网论坛似乎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文互联网论坛的衰落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内容质量的下降。
在过去,中文互联网论坛是一个知识分享、交流思想的好去处。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的网络用语、粗俗表达逐渐充斥着论坛,一些低质量的内容甚至成为了主流。这使得原本以知识分享为主的论坛逐渐失去了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转向短视频、直播等更符合当下潮流的平台。
二、社区氛围的恶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论坛上的讨论往往充满学术气息,人们在这里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然而,现在的论坛上充斥着各种广告、水贴、刷屏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社区氛围。许多人对此感到厌倦,纷纷选择离开。
三、商业化的侵蚀。
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许多论坛也开始尝试引入广告、付费会员等模式来实现盈利。然而,这种商业化的做法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论坛的纯粹性,使得许多优质的内容被埋没。此外,一些论坛还存在过度营销、恶意竞争等问题,导致用户体验大幅下降。
四、用户需求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今,人们更喜欢追求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而这恰恰是传统论坛所无法满足的。相比之下,短视频、直播等平台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转向这些平台,导致中文互联网论坛的用户数量不断减少。
综上所述,中文互联网论坛的衰落是由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在未来,要想重振中文互联网论坛的雄风,需要从提高内容质量、改善社区氛围、抵制商业化侵蚀等方面入手,以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中文互联网论坛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人们交流思想、分享知识的重要平台。
- 编程问答
- 答案列表
中文互联网论坛为何步入黄昏[朗读]
论坛的定义
这是百度百科给出来的答案,从定义来看,我们今天讨论的更多是forum,即“供公开讨论的公共集会场所,一般为发帖讨论东西的网站。”
论坛的存在缘起于人的探索欲与表达欲,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曾写道:“no man is an island”——即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互联网的存在,使得连接效率空前提高,更加让这句话变得不辩自明。
既然每个人都是被连接的,也是想要被更多连接的,那么一定会有集群的出现。在互联网初期,这种聚集汇成了两类产品。一类是即时通讯类产品,以qq,msn为代表,另一类就是论坛。
前者并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其存在是更加恒定也更加刚性的。而后者在笔者看来,其存在的很大原因是初期的互联网生态匮乏。
一群人汇聚在一起,除了聊天,讨论,没有其他kill time的方式手段;另外相比于门户网站等形式,论坛的信息分发效率更高,这都导致论坛的崛起,同时也为论式的衰败埋下了隐患。
ps:文章讨论的论坛形式,仅限于讨论性的论坛,不包括功能型的论坛,如资源分享论坛等。
一、论坛缘何兴起
给大家30秒钟时间,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论坛基于什么产生。
最明显的答案是:基于“兴趣”
当然没错,“有的聊”是论坛存在的核心价值,有的聊的前提是存在共同话题,兴趣能够产生共同话题,这是一条完备的逻辑闭环。但如果停留在这一层,这个答案未免也太单调,一点都不性感了。
我会更喜欢“存在感与认同感”这个答案。
对于泡论坛的用户来说,“有的聊”可以分为两块来看:
对于事物有相同的观点与偏好,有成为同好的基础。
对于事物双方执不同观点,有可争论的点。
前者是给予了用户认同感,后者给予用户存在感。
而这,兴趣是难以概括的,因为两个兴趣完全不同的人同样可以因为对事物的见解态度相同或不同产生沟通话题。或许相比于兴趣,论坛存在的基础用“对于事物存在多种观点,观点需要被表达与认同”来概括更加贴切。
在公共空间上,论坛还有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匿名,匿名使得用户表达成本近乎为0。表达的限制(表达对象、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近乎不存在,这种空前的自由也造就了早期论坛的繁荣。
是不是有点混乱,没关系,笔者绘制了下面这张图片来帮助大家理解。
论坛兴起的缘由
二、论坛败局原因分析
分析了论坛是什么,且其兴起原因之后,对于其败局的分析也就变得容易了,笔者总结了以下五点原因。这中间,肯定有你曾经想过的,也可能会有你从未思考的角度。
论坛形式与微博等平台的信息分发形式区别,有张图可以很好地概括。
信息分发方式对比
左边是论坛式的信息分发方式,右边是以微博为首的中心化平台信息分发方式。
从图中,可以很清晰地发现:论坛的信息分发效率是低下的,其信息来源于多个个体,每个个体携带一部分信息内容。如果想要完整接收信息,那么需要从多个个体处获取。而在中性化平台上,只需要找到kol或者大v,就能对主要信息进行获取。
这种论坛式的去中心化信息分发方式,带来了话语权的公平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论坛是“乌托邦式”的存在,“平等普惠”的价值观从一开始就镌刻在论坛身上。
大多数人所缅怀的,除了混迹论坛的青葱岁月,更多的是那个崇尚自由且平等的表达空间。
在之前说论坛产生兴起原因的时候,笔者就提过论坛形式在互联网初期的唯一性。当时娱乐措施较少,用户除了聊天等方式,没有更优的kill time场景。
而在当下,游戏、短视频、微博体短平快的文字内容对用户时间不断切分;用户选择空前增多,碎片化的时间用来泡论坛显然并不是合适的场景,这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论坛的衰落。
正所谓非战之罪,论坛不是不好,只不过不适合了。
在很多分析中,对于论坛的讨论都忽略了其商业模式的混乱与模糊性。
目前来看,互联网商业化方式就这么4样:广告、游戏、增值服务、电商。
对于论坛来说,这几种商业模式看上去都很合适,但实际操作上,又都不那么合适:
广告,对于论坛来说,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最为直接。原生用户对于论坛归属感非常强烈,广告的存在相当于在用户精装房里面贴牛皮廨。
游戏,论坛基于讨论而存在,两者都是kill time的场景。强行转化会非常生硬,且起不到1+1大于2的效果。
增值服务,简而言之就是会员,论坛式崇尚平等自由的讨论环境,如果有会员的存在,就会产生差异化与不平等性,破坏讨论氛围。如果会员的作用只局限在一些发帖显示效果等,那就会很鸡肋,转化用户非常困难(现阶段的贴吧会员=鸡肋)。
电商,与金钱交易最近的场景,论坛在“人、货、场”中只有人这个维度的优势。人这个维度上还是去中心化的,且人之间连接是弱连接,这种形式的社交关系做交易转化,转化率可想而知。
商业模式的困难,也间接导致了内容创作者生态的荒芜,平台自身盈利困难,自然没签扶持创作者,创作者在平台上挣不到钱,自然容易流失,于是,开始恶性循环…。
论坛的兴起到消亡往往遵循这样一种方式:
论坛创始–吸引第一批高质量用户–吸引第二批高质量用户–形成小圈子–吸引大量注册用户–吸引大量游客–小圈子和新入用户产生矛盾–高质量用户离开–注册用户维持–注册用户离开–游客离开–论坛关闭。
在经济学中,这样的现象被命名为“格雷欣法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劣币驱逐良币”。从用户的眼光来看,那些曾经辉煌的网络社区,天涯、猫扑、贴吧、虎扑、豆瓣、知乎……没有一个能逃得过这个法则。
论坛的讨论群体劣质化,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导致水贴的增多,优质内容的沉没;进一步用户搜寻成本的上升,讨论成本的上升,一步步导致论坛凋零。
有时候会觉得,论坛很多时候如同一汪死水。20年来沟通的主要形式还是图文,10年前和现在使用论坛的功能居然没什么区别,体验可能更差(劣币驱逐良币等原因)。古语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论坛的衰败也有其自身固化的原因。
这方面不用细聊,懂得都懂。不否认这种监管的必要性,但是对于话语权的扼杀使得论坛失去了创造力,还是让人感到惋惜的。
三、结论
未来论坛形式会如何发展,能否有新的突破和变革,我不清楚,但又满怀期待。
从天涯、猫扑,到贴吧、豆瓣,再到知乎、虎扑等,论坛这种形式从不消亡,但日渐式微。
跨过黄金时代,论坛在国内已经步入黄昏。中文互联网论坛从兴起到衰落的20年,笔者见证了讨论形式变迁的发生,这种改变不是不好,我只是有点怀念。
这是百度百科给出来的答案,从定义来看,我们今天讨论的更多是forum,即“供公开讨论的公共集会场所,一般为发帖讨论东西的网站。”
论坛的存在缘起于人的探索欲与表达欲,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曾写道:“no man is an island”——即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互联网的存在,使得连接效率空前提高,更加让这句话变得不辩自明。
既然每个人都是被连接的,也是想要被更多连接的,那么一定会有集群的出现。在互联网初期,这种聚集汇成了两类产品。一类是即时通讯类产品,以qq,msn为代表,另一类就是论坛。
前者并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其存在是更加恒定也更加刚性的。而后者在笔者看来,其存在的很大原因是初期的互联网生态匮乏。
一群人汇聚在一起,除了聊天,讨论,没有其他kill time的方式手段;另外相比于门户网站等形式,论坛的信息分发效率更高,这都导致论坛的崛起,同时也为论式的衰败埋下了隐患。
ps:文章讨论的论坛形式,仅限于讨论性的论坛,不包括功能型的论坛,如资源分享论坛等。
一、论坛缘何兴起
给大家30秒钟时间,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论坛基于什么产生。
最明显的答案是:基于“兴趣”
当然没错,“有的聊”是论坛存在的核心价值,有的聊的前提是存在共同话题,兴趣能够产生共同话题,这是一条完备的逻辑闭环。但如果停留在这一层,这个答案未免也太单调,一点都不性感了。
我会更喜欢“存在感与认同感”这个答案。
对于泡论坛的用户来说,“有的聊”可以分为两块来看:
对于事物有相同的观点与偏好,有成为同好的基础。
对于事物双方执不同观点,有可争论的点。
前者是给予了用户认同感,后者给予用户存在感。
而这,兴趣是难以概括的,因为两个兴趣完全不同的人同样可以因为对事物的见解态度相同或不同产生沟通话题。或许相比于兴趣,论坛存在的基础用“对于事物存在多种观点,观点需要被表达与认同”来概括更加贴切。
在公共空间上,论坛还有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匿名,匿名使得用户表达成本近乎为0。表达的限制(表达对象、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近乎不存在,这种空前的自由也造就了早期论坛的繁荣。
是不是有点混乱,没关系,笔者绘制了下面这张图片来帮助大家理解。
论坛兴起的缘由
二、论坛败局原因分析
分析了论坛是什么,且其兴起原因之后,对于其败局的分析也就变得容易了,笔者总结了以下五点原因。这中间,肯定有你曾经想过的,也可能会有你从未思考的角度。
1.信息分发效率被超越
论坛形式与微博等平台的信息分发形式区别,有张图可以很好地概括。
信息分发方式对比
左边是论坛式的信息分发方式,右边是以微博为首的中心化平台信息分发方式。
从图中,可以很清晰地发现:论坛的信息分发效率是低下的,其信息来源于多个个体,每个个体携带一部分信息内容。如果想要完整接收信息,那么需要从多个个体处获取。而在中性化平台上,只需要找到kol或者大v,就能对主要信息进行获取。
这种论坛式的去中心化信息分发方式,带来了话语权的公平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论坛是“乌托邦式”的存在,“平等普惠”的价值观从一开始就镌刻在论坛身上。
大多数人所缅怀的,除了混迹论坛的青葱岁月,更多的是那个崇尚自由且平等的表达空间。
2.互联网娱乐方式呈现碎片化趋势,用户选择变多
在之前说论坛产生兴起原因的时候,笔者就提过论坛形式在互联网初期的唯一性。当时娱乐措施较少,用户除了聊天等方式,没有更优的kill time场景。
而在当下,游戏、短视频、微博体短平快的文字内容对用户时间不断切分;用户选择空前增多,碎片化的时间用来泡论坛显然并不是合适的场景,这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论坛的衰落。
正所谓非战之罪,论坛不是不好,只不过不适合了。
3.商业模式一直未跑通,流量转化困难
在很多分析中,对于论坛的讨论都忽略了其商业模式的混乱与模糊性。
目前来看,互联网商业化方式就这么4样:广告、游戏、增值服务、电商。
对于论坛来说,这几种商业模式看上去都很合适,但实际操作上,又都不那么合适:
广告,对于论坛来说,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最为直接。原生用户对于论坛归属感非常强烈,广告的存在相当于在用户精装房里面贴牛皮廨。
游戏,论坛基于讨论而存在,两者都是kill time的场景。强行转化会非常生硬,且起不到1+1大于2的效果。
增值服务,简而言之就是会员,论坛式崇尚平等自由的讨论环境,如果有会员的存在,就会产生差异化与不平等性,破坏讨论氛围。如果会员的作用只局限在一些发帖显示效果等,那就会很鸡肋,转化用户非常困难(现阶段的贴吧会员=鸡肋)。
电商,与金钱交易最近的场景,论坛在“人、货、场”中只有人这个维度的优势。人这个维度上还是去中心化的,且人之间连接是弱连接,这种形式的社交关系做交易转化,转化率可想而知。
商业模式的困难,也间接导致了内容创作者生态的荒芜,平台自身盈利困难,自然没签扶持创作者,创作者在平台上挣不到钱,自然容易流失,于是,开始恶性循环…。
4.劣币驱逐良币,讨论群体的劣化
论坛的兴起到消亡往往遵循这样一种方式:
论坛创始–吸引第一批高质量用户–吸引第二批高质量用户–形成小圈子–吸引大量注册用户–吸引大量游客–小圈子和新入用户产生矛盾–高质量用户离开–注册用户维持–注册用户离开–游客离开–论坛关闭。
在经济学中,这样的现象被命名为“格雷欣法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劣币驱逐良币”。从用户的眼光来看,那些曾经辉煌的网络社区,天涯、猫扑、贴吧、虎扑、豆瓣、知乎……没有一个能逃得过这个法则。
论坛的讨论群体劣质化,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导致水贴的增多,优质内容的沉没;进一步用户搜寻成本的上升,讨论成本的上升,一步步导致论坛凋零。
有时候会觉得,论坛很多时候如同一汪死水。20年来沟通的主要形式还是图文,10年前和现在使用论坛的功能居然没什么区别,体验可能更差(劣币驱逐良币等原因)。古语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论坛的衰败也有其自身固化的原因。
5.监管的存在,导致话语权被扼杀
这方面不用细聊,懂得都懂。不否认这种监管的必要性,但是对于话语权的扼杀使得论坛失去了创造力,还是让人感到惋惜的。
三、结论
未来论坛形式会如何发展,能否有新的突破和变革,我不清楚,但又满怀期待。
从天涯、猫扑,到贴吧、豆瓣,再到知乎、虎扑等,论坛这种形式从不消亡,但日渐式微。
跨过黄金时代,论坛在国内已经步入黄昏。中文互联网论坛从兴起到衰落的20年,笔者见证了讨论形式变迁的发生,这种改变不是不好,我只是有点怀念。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