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始于汉代,其时是指宫女之间“相对而食”,用来指女同性爱人;发展至明代,“对食”发展到高峰,其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专指太监和宫女之间的相互结合,像夫妻一样两两搭伙过日子。“对食”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质是两个人从此保持了一种十分亲密的关系。宫女和太监“在一起”,一是为了排遣寂寞,二是为了本身的情感需求,对这种现象,今人当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1:宫女和太监这样做“夫妻”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明朝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有专文论述“对食”的起源及其在明代的发展状况。关于“对食”的起源,沈德符写道:
宫女配合,起于汉之对食,犹今之菜户也。武帝时陈皇后宠衰,使女巫着男子衣冠帻带,与后寝居,而相爱若夫妇。
这一段话信息量不小。它明确指出“对食”起于汉代,是宫女之间相对而食,发展到明代,被称为“菜户”。沈德符还举了一个例子,武帝的皇后陈娇因逐渐失宠,于是让女巫作男子装扮,同床而眠,相爱若夫妇。俗话说上行下效,宫廷之内无成年男子,汉代宫女之间在特定环境下,发生同性“对食”行为。
沈德符生活在明朝万历到崇祯年间,据他回忆,明太祖朱元璋年代是严禁“对食”行为的,“太祖驭内官极严,凡椓人娶妻者,有剥皮之刑”,而到明英宗朱祁镇年间,“对食”现象泛滥,到万历之后,“对食”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至于配耦宫人,则无人不然。”
需要指出的是,明代的“对食”特指太监与宫女之间的结合。为何称“对食”?因为宫中的太监没有食堂管饭,全都是自己在房中做饭,而在班中当值时专门要找宫女热饭,饭热后,两个人要相对而食,因而这样的两个人称为“对食”。而与宫女结合的太监被称为“菜户”,“菜户”成为宫女对象的代名词。“对食”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质是两个人从此保持了一种十分亲密的关系。“菜户”会替宫女采办衣食、首饰及日用杂物,宫女操持太监的内务,如妻子对待丈夫那样,充满温情。
他们是如何做夫妻的呢?“对食”以后,两个人一般要山盟海誓,沈德符写道,他们“唱随往还,如外人夫妇无异。其讲婚媾者,订定之后,星前月下,彼此誓盟,更无别遇”,太监和宫女因为情感需要走在了一起,甚至夫唱妇随,与寻常夫妇无异,有的甚至还要和正常人一样,举行类似婚礼的仪式。明朝中后期,太监和宫女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行为。连皇帝为了表示对太监的关心,有时使用的关爱方式,竟然是问一句,“你是谁的菜户?”
没有“菜户”的宫女甚至会受到鄙视:
凡宫人市一监蔬,博一线帛,无不借手。苟久而无匹,则女伴俱姗笑之,以为弃物。(《万历野获编》)。
这说明到了明朝中后期,宫里没有“对食”对象的“剩女”反而成为了异类,竟会被姗笑,被嘲笑为“弃物”
总结一下,“菜户”主办宫女的外勤,宫女操持太监的内务,两者是互利的,他们在一起叫作“对食”,其关系一般比较稳固,所以被叫作“对儿”
“对食”现象在明代发展到了顶峰,在清朝则是严厉禁止的,虽禁而不绝,但成为个别现象了。清代的权监虽然有娶妻现象,但娶的并非宫女,这就不属于“对食”的范畴了。
2.对“对食”现象当有“理解之同情”
人都渴望被关爱,希望得到感情上的抚慰,这种需求古今并无不同。我们讨论历史上的“对食”现象,要正视其产生的土壤,给予“理解之同情”。我认为,“对食”是畸形的宫廷生态的产物,正如沈德符所言,“皆宫掖之中,怨旷无聊,解馋止渴,出此下策耳。”
宫女和太监“在一起”,一是为了排遣寂寞,二是为了本身的情感需求。“对食”是下策,但他们的爱情有时也很坚定,“或一人先亡,亦有终身不肯再配。”沈德符还以亲身所见,讲述了太监怀念去世的宫女的情景,他在京城外一间寺庙读书时,注意到寺庙中有一间平时从来不会打开的房子,他感到好奇,有一天他跟随方丈进入这间屋子,才发现里面放满了去世的宫女的牌位。他还见到,不时就有太监专程前来祭奠宫女,“擗踊号恸,情逾伉俪”
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太监和宫女,作为宫廷里的“服务人员”,抬头不见低头见,日久自会生情,对于他们“在一起”过活,我会给予理解之同情。
- 历史问答
- 答案列表
中国古代宫廷对食是怎么做的[朗读]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