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发射,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三人乘组开启6个月的太空生活。
11月7日,翟志刚和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仓。
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触与思考?请你以青年学生的身份给中国太空出差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写一封信,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逐梦奋斗,明朝有我
尊敬的三位航天员:
你们好。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位再度问鼎苍穹,并将开启6个月的太空生活,大家开玩笑说,您三位是太空“常住人口”。三位为了追逐自己的航天梦,克服重重困难,不懈努力奋斗的过程,让我们年轻人由衷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从你们的逐梦路上,我读懂了永不言弃的“赤子心”。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当时亚平姐姐您是一名只有23岁的运输机飞行员,看到神舟五号飞天直播,“中国有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的念头从您心中萌生,从此您走上了追逐航天梦的道路。在航天员的职业生涯中,只有准备飞行和飞行两种状态,在艰苦的训练和层层严格选拔的过程中,您一次次挑战,突破身体极限。这些一次次突破极限的背后,沉淀的是您汗水的结晶,咬牙坚持的韧劲。我们看到了您为了梦想,纵使道路坎坷崎岖、布满荆棘,依然奋力拼搏的勇气;看到了您为了实现目标,挑战自我的坚韧和自信;看到了您逐梦路上永不言弃的“赤子心”。“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我们年轻人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当象您一样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用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去坚持,用坚强的意志力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像大地里的一颗种子,努力生根、发芽、成长,迎接风雨之后的“彩虹”
从你们的逐梦路上,我读懂了无所畏惧的“事业心”。翟叔叔2008年9月27日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中,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因此被誉为“太空漫步第一人”。13年后的今天,55岁的您再次以指令长的身份飞向太空。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您对训练非常熟悉,并形成了独到深刻的见解。您多年来面对这些简单的、已无数次完成过的训练,仍然保持一个新航天员的心态,先按照要求把训练完成,之后再去和航天员教员沟通自己的想法,结合自己的太空经验,提高训练的针对性。您曾经告诉记者,这是一名老航天员该做的,这样在未来的飞行任务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飞行。这份对航天事业的执着正是来源于这颗强烈的“事业心”,让您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橄榄枝永远抛向有准备的人!”我们年轻人当像您一样“志存高远”,时刻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昂扬斗志,提振精神、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在实干、苦干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奋斗姿态,朝着奋斗目标大步前行,成就一番事业。
从你们的逐梦路上,我读懂了敢于担当的“责任心”。“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在这条追求航天梦的路上,一代代航天人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高昂的爱国热情、强烈的责任担当,培育铸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叶叔叔您曾无数次提到,自己生在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强大的祖国,能够给新时代的宇航员们提供无数的机遇与挑战,您所做的一切,除了不辜负自己,还为了不辜负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中华儿女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成功的背后是顽强和拼搏,是无惧挑战与困难、直面挫折的战斗精神。新时代呼唤年轻人有新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年轻人当像您一样,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担负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时代重任,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年轻人的初心和使命,用顽强的奋斗实现强国梦想。
神舟再问天,奋斗是对太空最诗意的告白。请三位航天员放心,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辈青年定会继承并发扬航天精神,接续奋斗,为明朝的中华再添新华章!待到春暖花开时,祖国人民迎接你们凯旋。
此致。
敬礼。
一名敬仰你们中学生。
2022年10月。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介绍了“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成功及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出仓和太空授课等热点话题。任务要求是以青年学生的身份给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写一封信。
无论是“神舟十三号”成功升空,还是翟志刚和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出仓,以及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这些成就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因此写信开头建议先表达对我国航天新成就的骄傲,表达对三名航天员的问候,并致以敬意;每一次航天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航天人的努力,因此接下来可以列举我们取得的航天成就,分析成就取得的原因,赞美航天人的航天精神;当然,每一次成就的取得也离不开航天人的付出,因此可以对三名航天员的付出,以及所有科研人员的付出表达敬意;最后回到自己的身份上来,作为青年,我们应学习航天精神,在学习上,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和生活中继承并发扬航天精神,努力增长本领,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注意书信的格式,另外注意写作身份,语言要得体。
【立意】。
1.探索未知,延续传奇。
2.担负使命,承载梦想。
3.奋斗是对太空最诗意的告白。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高考名校模拟题作文 审题立意+优秀范文[朗读]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慕名前往看一棵古老的松树。他们几乎是同时在大脑中出现了对这棵古树的第一印象:木商脱离不了木商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植物学家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画家则只管审美,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接着,木商说:“它宜于架屋或制器,我将不遗余力地去买它,然后砍掉它,把它运走。”植物学家说:“这棵松树属于某类某科,它和其他的松树有诸多不同,它为什么活得这样长久呢?”画家没有说话,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古树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体味它那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木商在一棵参天巨松面前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实用价值,而植物学家想到的是科学意义。这样的两种观点无可辩驳,因为他们对人类的生活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更喜欢画家对巨松最纯粹的态度。我愿做那位画家,欣赏巨松参天的身躯,让它那苍劲的翠色留于心间。
诚然,木商和植物学家的角度无可厚非,他们只是更注重物质的实用与功能性,这些在推动历史和文明前进中也不可或缺,但我更偏爱画家那无用的思想。
世上有味之事,譬如诗、酒、爱情,往往无用。但无数过客往往选择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于是终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李太白的澎湃与豪情。他迎着裹挟黄沙的风,站在惊涛拍岸的滚滚黄河边,吟出了这一千古诗篇。如若没有李太白这一无用的吟诵,谁又能托起他心中的豪情?谁又能将黄河的骨气一览无余?苏子有言:“休对古人思故园,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张可久感叹:“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吟诵出这些诗篇的文人墨客不也正因这些无用之事,满足了人生的至上追求,成为令自己、令后世敬仰的人吗?
殊不知,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当今社会,人潮汹涌,如何追求现实利益的最大化早已成了人们心中无法挣脱的铁链和枷锁。选择专业时,这样的声音充斥,“不要选这个专业,不好就业,学了没用!”当孩子捧起一本课外书籍,“别看那没用的书了,现在不是你看书的时候,要好好学习才有用。”蒋勋先生曾说:“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我们的行为都像物品一样,被冠以“有用的”“无用的”的定语。
究竟什么是有用的,什么又是无用的呢?
能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功利地追求事业名利是有用;而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于大千世界中做一个不随波逐流,不如蚁附膻者即为无用吗?
恐怕我不敢苟同。
我喜欢坐在街边的咖啡馆里,看行人的步履匆忙。只一瞥,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这也是无用之事,却让人的心于物欲横流的灯红酒绿中寻得一份心灵的暂时安息之所,又何尝不是大用呢?捧了一本书放在膝盖上,沉甸甸的,让书页自由地滑过指尖。近午的阳光下,远处鸟群翩跹……。
我愿在波涛汹涌的浊流中做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当一个画家,欣赏那参天的巨松,做一个无用之人。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讲述的是三个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看待同一棵古老的松树而有不同的印象和反应的故事。出于不同的职业习惯,“心习”不同,于是对同一个事物有了各自不同的印象和态度。显而易见,那棵古松本身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它的形象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因为观者的性格和情趣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反照。
材料中明确了“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即并不仅仅观察古松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由观察古松联想到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再到人类对美的审定等等。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结合材料对三个人面对古松不同态度的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剖析,即要从“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层面进行深入解读,客观是无法改变的,但主观却因为自身的原因而让客观有了不同的印象,由此强调不同心态、不同人生态度会有不同的生命体验,这是能使立意变得深刻的前提。
【立意】。
1.不同的眼睛发现不同的美。
2.美的发现和创造。
3.以主观之心赏客观之美。
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慕名前往看一棵古老的松树。他们几乎是同时在大脑中出现了对这棵古树的第一印象:木商脱离不了木商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植物学家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画家则只管审美,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接着,木商说:“它宜于架屋或制器,我将不遗余力地去买它,然后砍掉它,把它运走。”植物学家说:“这棵松树属于某类某科,它和其他的松树有诸多不同,它为什么活得这样长久呢?”画家没有说话,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古树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体味它那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木商在一棵参天巨松面前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实用价值,而植物学家想到的是科学意义。这样的两种观点无可辩驳,因为他们对人类的生活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更喜欢画家对巨松最纯粹的态度。我愿做那位画家,欣赏巨松参天的身躯,让它那苍劲的翠色留于心间。
诚然,木商和植物学家的角度无可厚非,他们只是更注重物质的实用与功能性,这些在推动历史和文明前进中也不可或缺,但我更偏爱画家那无用的思想。
世上有味之事,譬如诗、酒、爱情,往往无用。但无数过客往往选择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于是终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李太白的澎湃与豪情。他迎着裹挟黄沙的风,站在惊涛拍岸的滚滚黄河边,吟出了这一千古诗篇。如若没有李太白这一无用的吟诵,谁又能托起他心中的豪情?谁又能将黄河的骨气一览无余?苏子有言:“休对古人思故园,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张可久感叹:“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吟诵出这些诗篇的文人墨客不也正因这些无用之事,满足了人生的至上追求,成为令自己、令后世敬仰的人吗?
殊不知,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当今社会,人潮汹涌,如何追求现实利益的最大化早已成了人们心中无法挣脱的铁链和枷锁。选择专业时,这样的声音充斥,“不要选这个专业,不好就业,学了没用!”当孩子捧起一本课外书籍,“别看那没用的书了,现在不是你看书的时候,要好好学习才有用。”蒋勋先生曾说:“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我们的行为都像物品一样,被冠以“有用的”“无用的”的定语。
究竟什么是有用的,什么又是无用的呢?
能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功利地追求事业名利是有用;而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于大千世界中做一个不随波逐流,不如蚁附膻者即为无用吗?
恐怕我不敢苟同。
我喜欢坐在街边的咖啡馆里,看行人的步履匆忙。只一瞥,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这也是无用之事,却让人的心于物欲横流的灯红酒绿中寻得一份心灵的暂时安息之所,又何尝不是大用呢?捧了一本书放在膝盖上,沉甸甸的,让书页自由地滑过指尖。近午的阳光下,远处鸟群翩跹……。
我愿在波涛汹涌的浊流中做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当一个画家,欣赏那参天的巨松,做一个无用之人。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讲述的是三个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看待同一棵古老的松树而有不同的印象和反应的故事。出于不同的职业习惯,“心习”不同,于是对同一个事物有了各自不同的印象和态度。显而易见,那棵古松本身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它的形象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因为观者的性格和情趣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反照。
材料中明确了“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即并不仅仅观察古松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由观察古松联想到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再到人类对美的审定等等。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结合材料对三个人面对古松不同态度的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剖析,即要从“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层面进行深入解读,客观是无法改变的,但主观却因为自身的原因而让客观有了不同的印象,由此强调不同心态、不同人生态度会有不同的生命体验,这是能使立意变得深刻的前提。
【立意】。
1.不同的眼睛发现不同的美。
2.美的发现和创造。
3.以主观之心赏客观之美。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