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分析主要是采用相差显微镜来观察尿液中的细胞和结晶管型,并根据它们的数量和形态分析肾实质性疾病。1.红细胞 如每高倍视野(hpf或hp)下数量超过3个或持续出现1~2个为镜下血尿。若1000毫升尿液中混有1毫升血液时,尿液外观就会呈现出"洗肉水样",称为肉眼血尿,在相差显微镜下可根据红细胞的形态区别是肾小球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性血尿。来源于肾小球的红细胞多为变形的红细胞,当变形的红细胞占80%以上时,可诊断为肾小球性血尿;相反,如变形红细胞占20%以下,则为非肾小球性血尿。
2.白细胞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的化脓性炎症,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结核等。
3.肾小管上皮细胞 正常尿液中无肾小管上皮细胞。当出现和增多时可能系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异反应和间质性肾炎。尿中如有过多的上皮细胞粘附细菌,对泌尿系感染的诊断很有帮助。
4.管型 一种在肾小管内由蛋白质沉积后并包裹不同的细胞或其他物质而形成的管状物,被称做管型,管型内可包裹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粗细颗粒、脂肪、上皮细胞等不同的成分。管型的出现与肾脏疾病有密切关系。
透明管型 正常人可偶见,但出现较多时在有蛋白尿的肾脏病患者中常见。
颗粒管型 见于急性及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期等。
红细胞管型 表示血尿来源于肾实质。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性肾炎等。
白细胞管型 常提示有肾实质细菌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等。
上皮细胞管型 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淀粉样变、重金属中毒或化学药物中毒,也见于肾小球肾炎。
蜡样管型 肾小管长期阻塞或无尿所致。见于肾功能不全晚期或肾淀粉变。
脂肪管型 具有比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更为重要的价值,多见于肾病变、类脂质性肾病。
宽大管型 肾功能极度衰竭、尿量极少时出现。
5.结晶 某些结晶的出现还有助于对结石的诊断和分析。有病理意义的结晶有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尿酸盐结晶和磺胺结晶等。
- 生活问答
- 答案列表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是什么[朗读]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