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郭家老三成为新中国第一届大学毕业生,我很好奇当时的大学是怎样的情形,三爷爷回忆说,开学要三块大洋,一身学生装,家里只有两块钱,为了学成以后可以光宗耀祖,嫂子淑珍硬生生在大田里干了一季,捡了一洋面口袋儿的黄豆,再四处凑了凑,攒够了学费。大哥赶着马车送他上的学。
每每提及此事儿,当时已经是厅级干部的三爷都要感慨一番,没有哥哥嫂子,就没有我郭老三的今天。
城里的皮匠铺公私合营,老二成了公家人,由于踏实肯干,头脑灵活,一直做到了厂里党委书记,直到退休。也一直住在东直门外那三间厢房,80多岁才就地上楼,住上楼房。
厢房本就不大,两口子5个孩子,一住60多年,真是难为了。媳妇儿农村户口,没工作,也没粮本儿,时不时在街道工厂,接点儿糊纸盒儿的零活儿,勉强维持生计。那时候他们家买菜,早市儿是万万不能去的,人家赶早儿图个新鲜,他们家要天快擦黑儿,卖菜的快收摊儿了才去,专挑那种几分钱一毛钱论堆儿卖的,虽说有点儿蔫巴,但就图个便宜不是。
(未完待续)。
——鱼儿。
- 自然问答
- 答案列表
真武庙二十七[朗读]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