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万多年前,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最后一次冰期玉木冰期,地球上发生一次大海退,到近两、三万年前,海面降到最低点,约比现在的海面低120米,使很多陆地连接起来。日本列岛、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等都与大陆相连,那时我国的海岸线在台湾岛以东,通过钓鱼列岛向朝鲜的济州岛一线伸延。
大约一万年前,冰川大量消融,海水迅速上涨,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大海浸。到五、六千年前,海浸达到最大范围,它使世界陆地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后退达数百公里,我国东部及南部的几个海盆为水所充盈,形成了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台湾、海南岛被海水分割而成岛屿,东部滨海平原如现在繁华的天津、上海还处于烟波浩淼之中,所有大河的现代三角洲在当时也都是不存在的。看到了吧,也就是说距今5-6000年前,什么尼罗河三角洲,都是不存在的,在开罗南部距现代海岸240 km的一个名叫birkat karoun的内陆湖盆中,就发现了许多咸水生物。可见当时的海侵范围,那么所谓的公元前三四千年的尼罗河hk1遗存,是怎么回事啊?还有两河流域,海上盖房子玩泥巴吗?
那么中国古代呢?非常巧合,几乎所有的文化遗存,都在现今海平面50米等高线上,有些也有被当时海上浸没的,但绝大部分当时都是临海的。符合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当然等高线五十米不等于海平面也高五十米,一般认为海平面当时比现在高五米左右。
苏北自阜宁白沙起,沿范公堤两侧发现有多条高出地面零点5.2米左右的断续的沙堤或贝壳
堤。沙堤呈北北西——南南东的方向,正与合成风向成直角关系。而中国最古老的货币,恰恰也是贝壳,最早的青铜货币,也是贝壳,然后一步步刀币,最后成为圆圆的形状,西方的呢?直接上来就是金银币,可能吗?不可能,而且金银币就好像到哪里都是千元港币一样,咋花,必须要有比较便宜的辅币,这些都是起码的常识常理。
自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夺淮入海以后,带来大量泥沙,填高了淮河河槽、淮河两岸洼地和海岸外海底后,苏北海岸线就开始向外伸展。同时,黄河的泥沙也因决口漫滩而大量沉积在泻湖地区,加高了里下河地区的地面,使成为范围辽阔的肥沃的耕地。但它并未能彻底改变整个里下河地区古泻湖的地貌。至今射阳、兴化、溱潼一带还留下大片广阔的湖荡。
六千年前的大海浸使长江河口退到镇江、扬州一带,镇、扬以下成为海湾,以上才具江型。其时海湾北岸沙嘴由今江都向东北伸展至海安李堡附近,与岸外沙堤相合,形成里下河洼区;南岸沙嘴系自江阴以下,沿着常熟的福山、梅李、支塘、太仓、嘉定的外岗、黄渡、青浦的盘龙镇、松江的漕泾一线,向东南入海,至杭州湾中的大金山、王盘山以后,由于受到杭州湾的强潮作用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产生向西的泥沙流,迫使沙嘴折而向西,形成反曲现象,并与正在发展中的钱塘江口北岸沙嘴相连接,使海湾封闭成泻湖,最后葑淤成太湖平原。
根据历史记载,崇明岛最早出现于唐武德(618—626年)年间,当时在江中有面积仅十几平方公里的东沙、西沙两个小沙洲。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在西沙设崇明镇,崇明这个名称即由此而来。从公元十一世纪开始,江流主泓道在南,引起南坍北淤,南道海门的江岸向南有了。
较大的伸展。宋天圣三年(1025年),与东沙接壤处出现了“姚刘沙”。建中靖国初(1101年),在其西北二十五公里处,又出现了“三沙”。后姚刘沙及三沙岛逐渐向北淤涨。嘉定十五年(1222年),曾在姚刘沙建立过盐场。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并在三沙岛上设三沙镇。而偏南的东、西二沙则在十一世纪相继坍没。
唐朝到现在1400年,今天的崇明岛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扩大近百倍,就算你尼罗河泥沙少,七千多年下来,就离开海岸线不到两百公里吗?
- 自然问答
- 答案列表
5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都在水里泡着吗[朗读]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