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回顾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鉴于中国原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直接走入社会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将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过一个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在生产力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基础上,再将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各类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地区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进行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到1953年,抗美援朝取得了重大胜利,新解放地区的土地改革已经完成,经过3年多的努力,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国营经济得以建立并起到领导作用,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利用、限制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人民民主政权更为巩固。1953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从1953年起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期间,建设了一批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矿企业,生产出了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迈出了新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在国家工业化起步的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也顺利进行。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从上看,在1953年以前,重点放在工业中的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托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1954年到1955年底,是单个企业公私合营发展阶段。1955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工作会议,确定把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推进到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原来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的公私共有,转归国家支配。这时企业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了。1955年底和1956年初,各地掀起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到这一年的第一季度末,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各地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所有制的改造。
对于手工业的合作化,主要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到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尽管也有一些不足,如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但在这样复杂、困难、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没有引起社会震荡,经济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得到了很大增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和了不起的奇迹。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也是在这一年我们党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和主张,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会上,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宣布,经过几年的思想改造,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会议发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其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这篇讲话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研究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从1957年6月开始,由于对形势作了严重脱离实际的估计,反右派斗争出现了严重的扩大化,造成了不幸的后果。反右派斗争之后,党的领导人试图将主要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加快发展生产力,迅速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但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建设社会主义急于求成,片面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1958年全国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过程中,全国人民以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干劲。但是,“大跃进”严重脱离实际,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助长了瞎指挥和浮夸风,并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同时,由于高指标和浮夸风的影响,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加之从1959年起,我国连续3年遭遇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的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严重的困难使人们一度发热的头脑清醒起来。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由于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在共和国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时候,全国人民为克服暂时困难而忘我工作,涌现出了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无数英雄模范人物。1964年10月,成功地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石油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建成了大庆油田,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产生的重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从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间,虽然曾走过弯路,出现过挫折,但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做了重要准备。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当时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础。没有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无从谈起。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学、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事业取得了重要进步,这些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要深刻体会、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按照“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直。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努力。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发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证。
- 范文问答
- 答案列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研讨发言材料[朗读]
近期,省院党组召开集体学习扩大会,专题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进一步研究部署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地之一……”“70年在人类发展史上只是瞬间,但是中国人民在这70年里,却创造了波润壮阔、惊天动地的历史,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九一九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会上,与会人员专题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集体学习了xx《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部分章节内容。下面谈几点体会:
回顾党史,我们党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克服了千辛万苦,历尽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了世界强国;今天,搞建设、谋发展、解难题,同样需要理想信念,同样需要精神动力。那么,作为年轻一代的党员,毫无疑问,必须将这个坚定的信念传承下去,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求真务实更是必备的精神,只有以不怕苦不怕累的信念,踏实干好基层工作,从便民处着手,于细微处用心,才能打好基层组织建设这场仗。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不同的村组宣讲时,大多是重复的内容,宣讲员宣讲次数多了可能会觉得千篇一律、索然无味,因此要在每一次宣讲时体味不同的民生民意,每一次坐在听众面前,都要提醒自己“沉住气”,是多少革命先辈的牺牲,才成就了平安幸福的今天。员要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把学习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实践证明“我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历史经验。我们学习百年党史的同时,也要将金寨革命历史宣讲出去,金寨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红色历史底蕴深厚。宣讲员要提高自身理论素质,了解并学习金寨革命史,做好宣讲前的理论准备工作,多思考是什么样的精神让鄂豫皖苏区能够“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为什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等问题。只有宣讲员深刻理解党的理论知识,才能把革命历史讲清楚、讲透彻,在基层党史宣讲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党史宣讲内容多一些“嚼头”?
回顾党史,我们党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克服了千辛万苦,历尽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了世界强国;今天,搞建设、谋发展、解难题,同样需要理想信念,同样需要精神动力。那么,作为年轻一代的党员,毫无疑问,必须将这个坚定的信念传承下去,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求真务实更是必备的精神,只有以不怕苦不怕累的信念,踏实干好基层工作,从便民处着手,于细微处用心,才能打好基层组织建设这场仗。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不同的村组宣讲时,大多是重复的内容,宣讲员宣讲次数多了可能会觉得千篇一律、索然无味,因此要在每一次宣讲时体味不同的民生民意,每一次坐在听众面前,都要提醒自己“沉住气”,是多少革命先辈的牺牲,才成就了平安幸福的今天。员要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把学习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实践证明“我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历史经验。我们学习百年党史的同时,也要将金寨革命历史宣讲出去,金寨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红色历史底蕴深厚。宣讲员要提高自身理论素质,了解并学习金寨革命史,做好宣讲前的理论准备工作,多思考是什么样的精神让鄂豫皖苏区能够“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为什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等问题。只有宣讲员深刻理解党的理论知识,才能把革命历史讲清楚、讲透彻,在基层党史宣讲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党史宣讲内容多一些“嚼头”?
根据上级统一安排,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在深学细悟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坚持学史明理,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坚持学史增信,从党的百年历史中筑牢理想信念;坚持学史崇德,从党的百年中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学史力行,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脉络,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要传承和发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创造的伟大精神财富,传承红色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斗志,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勇挑重担、苦干实干。
1921年到今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100个风雨春秋,这一百年,是久经磨难的一百年,是不断积极进取的一百年,先辈们用鲜血告诉我们,只有往前走才能看到光明,只有斗争才能打败压迫。面临当今新时代下严峻复杂的形势,国际挑战来势汹汹,我们要更加坚定对党的事业的崇高信念,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迎难而上、逆风前行,在风吹雨打中始终不渝、坚定不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筚路蓝缕到现在的繁荣富强,经历过失败,也经历过苦难,从万里长征到星辰大海,一个个奋斗的身影绘就了艰辛而辉煌的中国共产党。
历史,他们从没有放弃过追寻光明的脚步,他们始终坚信,正义的拳头终会胜利。“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当今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坚定信念,拿出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改变国家、改变未来的信心,在改革发展最前沿,磨砺锻炼、勇挑重担。
1921年到今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100个风雨春秋,这一百年,是久经磨难的一百年,是不断积极进取的一百年,先辈们用鲜血告诉我们,只有往前走才能看到光明,只有斗争才能打败压迫。面临当今新时代下严峻复杂的形势,国际挑战来势汹汹,我们要更加坚定对党的事业的崇高信念,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迎难而上、逆风前行,在风吹雨打中始终不渝、坚定不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筚路蓝缕到现在的繁荣富强,经历过失败,也经历过苦难,从万里长征到星辰大海,一个个奋斗的身影绘就了艰辛而辉煌的中国共产党。
历史,他们从没有放弃过追寻光明的脚步,他们始终坚信,正义的拳头终会胜利。“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当今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坚定信念,拿出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改变国家、改变未来的信心,在改革发展最前沿,磨砺锻炼、勇挑重担。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回顾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鉴于中国原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直接走入社会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将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过一个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在生产力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基础上,再将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各类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地区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进行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到1953年,抗美援朝取得了重大胜利,新解放地区的土地改革已经完成,经过3年多的努力,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国营经济得以建立并起到领导作用,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利用、限制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人民民主政权更为巩固。1953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从1953年起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期间,建设了一批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矿企业,生产出了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迈出了新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在国家工业化起步的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也顺利进行。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从实践上看,在1953年以前,重点放在工业中的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托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1954年到1955年底,是单个企业公私合营发展阶段。1955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工作会议,确定把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推进到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原来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的公私共有,转归国家支配。这时企业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了。1955年底和1956年初,各地掀起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到这一年的第一季度末,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各地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所有制的改造。
对于手工业的合作化,主要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到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尽管也有一些不足,如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但在这样复杂、困难、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没有引起社会震荡,经济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得到了很大增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和了不起的奇迹。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也是在这一年我们党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和主张,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会上,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宣布,经过几年的思想改造,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会议发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其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这篇讲话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研究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从1957年6月开始,由于对形势作了严重脱离实际的估计,反右派斗争出现了严重的扩大化,造成了不幸的后果。反右派斗争之后,党的领导人试图将主要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加快发展生产力,迅速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但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建设社会主义急于求成,片面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1958年全国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过程中,全国人民以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干劲。但是,“大跃进”严重脱离实际,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助长了瞎指挥和浮夸风,并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同时,由于高指标和浮夸风的影响,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加之从1959年起,我国连续3年遭遇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的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严重的困难使人们一度发热的头脑清醒起来。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由于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在共和国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时候,全国人民为克服暂时困难而忘我工作,涌现出了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无数英雄模范人物。1964年10月,成功地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石油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建成了大庆油田,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产生的重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从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间,虽然曾走过弯路,出现过挫折,但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做了重要准备。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当时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础。没有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无从谈起。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学、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事业取得了重要进步,这些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要深刻体会、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按照“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直。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努力。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发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证。
一、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鉴于中国原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直接走入社会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将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过一个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在生产力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基础上,再将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各类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地区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进行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到1953年,抗美援朝取得了重大胜利,新解放地区的土地改革已经完成,经过3年多的努力,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国营经济得以建立并起到领导作用,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利用、限制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人民民主政权更为巩固。1953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从1953年起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期间,建设了一批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矿企业,生产出了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迈出了新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在国家工业化起步的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也顺利进行。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从实践上看,在1953年以前,重点放在工业中的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托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1954年到1955年底,是单个企业公私合营发展阶段。1955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工作会议,确定把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推进到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原来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的公私共有,转归国家支配。这时企业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了。1955年底和1956年初,各地掀起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到这一年的第一季度末,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各地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所有制的改造。
对于手工业的合作化,主要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到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尽管也有一些不足,如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但在这样复杂、困难、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没有引起社会震荡,经济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得到了很大增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和了不起的奇迹。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也是在这一年我们党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和主张,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会上,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宣布,经过几年的思想改造,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会议发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其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这篇讲话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研究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从1957年6月开始,由于对形势作了严重脱离实际的估计,反右派斗争出现了严重的扩大化,造成了不幸的后果。反右派斗争之后,党的领导人试图将主要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加快发展生产力,迅速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但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建设社会主义急于求成,片面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1958年全国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过程中,全国人民以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干劲。但是,“大跃进”严重脱离实际,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助长了瞎指挥和浮夸风,并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同时,由于高指标和浮夸风的影响,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加之从1959年起,我国连续3年遭遇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的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严重的困难使人们一度发热的头脑清醒起来。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由于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在共和国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时候,全国人民为克服暂时困难而忘我工作,涌现出了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无数英雄模范人物。1964年10月,成功地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石油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建成了大庆油田,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产生的重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从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间,虽然曾走过弯路,出现过挫折,但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做了重要准备。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当时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础。没有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无从谈起。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学、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事业取得了重要进步,这些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要深刻体会、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按照“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直。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努力。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发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证。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新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回顾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辛奋斗历程,曲折探求过程,伟大转折征程,对于我们迎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3年时间,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着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通过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各地土匪,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政治与经济的前提。顺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至1957年结束,全面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任务,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了新型的工农业结构,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和了不起的奇迹。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期
在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中,共产党人战天斗地的精神无一不让人动容。从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虽然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困难,但仍然取得了不可否认的巨大成就。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决心,建设了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以“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赤诚,拖着慢性肝病的身体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十年时间,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上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建成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三线建设者“三块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依靠人力搬运成千上万吨的大型机械,建成“象牙微雕“式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
为了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翻身做了主人的中国人民与时间赛跑,用实地行动证明了:与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他们是中国共党人的优秀代表,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他们挺起了民族复兴的脊梁,面对祖国伟大母亲遭受的困难,毅然地选择于改变贫穷面貌的艰辛努力中,用生命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有幸处于新时代的我辈,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努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东欧、苏联发生剧变的情况下,辩证看待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对防止和平演变是有意义的,要承认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意图中,包含某种合理性。要深刻总结“文革”的历史教训,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不能搞个人崇拜,必须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时期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这个时期的鲜明历史特点和基本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3年时间,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着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通过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各地土匪,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政治与经济的前提。顺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至1957年结束,全面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任务,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了新型的工农业结构,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和了不起的奇迹。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期
在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中,共产党人战天斗地的精神无一不让人动容。从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虽然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困难,但仍然取得了不可否认的巨大成就。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决心,建设了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以“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赤诚,拖着慢性肝病的身体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十年时间,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上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建成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三线建设者“三块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依靠人力搬运成千上万吨的大型机械,建成“象牙微雕“式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
为了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翻身做了主人的中国人民与时间赛跑,用实地行动证明了:与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他们是中国共党人的优秀代表,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他们挺起了民族复兴的脊梁,面对祖国伟大母亲遭受的困难,毅然地选择于改变贫穷面貌的艰辛努力中,用生命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有幸处于新时代的我辈,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努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东欧、苏联发生剧变的情况下,辩证看待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对防止和平演变是有意义的,要承认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意图中,包含某种合理性。要深刻总结“文革”的历史教训,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不能搞个人崇拜,必须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时期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这个时期的鲜明历史特点和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