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数人一样,认识桂相文先生,是从他的书法开始的。记得第一次是在二十年前我县某次廉政文化书展上,工整秀丽的中楷立轴吸引了我的眼球,书写的内容早已忘了,但扎实而灵动的书风面貌让我印象深刻。问了同行的好几个人,都说不认识桂相文。
第一次见面也是在本县的一次书法交流会上。活动其间,总有一些书法交流节目,那时我们都不敢动笔,于是你谦我让,桂相文先生在众拥下挥毫而就,无论书写什么内容,他一边书写,我一边轻声念词,每次都是这样,仅凭一个眼神,便慢慢习惯了彼此的默契。几个来回交往,我们成了好友?
桂相文先生的书法扎根传统,兼长众体,尤擅行楷。以二王书风为本,兼以魏碑用笔,碑帖结合,形成自家的独特面貌。几年前,我有一诗寄赠相文先生。
法古求新识墨趣,平留圆实处处开。
茂朴风姿存魏面,秀挺神色自晋胎。
唯情书家后王笔,始信人间大苏才。
悬知日后成新宠,巧将紫云割砚台。
诗虽俚句,却是我对桂先生书法的基本认识。也基本概括了他的书法特点及个性情怀。平留圆实本是绘画用语,放在此处,也恰好说明其书法的多体兼备,技法全面。一段时间,临写魏碑甚是刻苦,探索出方笔的书写技巧与线条的质感劲道,与二王书风秀逸多姿相融合,形成一种碑中有帖,方圆兼济,刚中带柔,雄雅多姿的全新书法面貌。在线条、结体、章法、气韵乃至书格等多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一书风,也直接影响了他的篆刻,换句话说,他的篆刻是其书法的延续与发展,大大丰富了其书法的内涵与外延。还有一段经历,也非常有意思,那是多年前,我们每周都在一起讨论制作砚台,对挖掘与弘扬传统文化,从砚台的设计与刻制,到铭文的撰写与书刻,及书法家的学养与滋润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有益的探讨。在学书这条道路上,桂先生是从不拒涓涓细流的。
众所周知,学书之人各有不同,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渐进期、稳定期、升华期。第一是临习阶段,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一般进步都会很快。待进入稳定期后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停滞不前,有的甚至倒退,要么成为一辈子的书奴、字匠,要么寻奇猎怪,走入歧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是在这一阶段败下阵来。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进入第三个阶段。但此时已经不是技法和手段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与底蕴,没有足够的生命经历与情感沉淀,是不可能达到的。而真正登峰达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冠上明珠。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样的道理,学书的功夫也是在书外。
在具体学习与取法上,桂先生对“二王"一路的书法都有细较,除“二王"外,智永、褚遂良、虞世南、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二蔡",尤其对晚明王铎用力尤勤,王铎的书学路数了然于心。“只是守定一家,又时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写到熟极之处,忽然悟门大启,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微奥妙,我之笔底迸出天机来变动挥洒。回头视初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自成一家矣。”正是因为执着的探求,加上天资后慧,且取法乎上,因而不出几年便腕底春风,笔下波澜。
时下学书的人可谓是千军万马,洋洋可观,这确实是件好事,但也带来另一种现象,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一些别有心者,以书法为名,行走江湖,丑书,怪书,奴书,更有甚者,猎奇走怪,喷墨嚎张,以博人眼珠。什么才是真正的书法?书法究竟怎么走?书法的目的是什么?时下真正思考的人并不多,大多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一时之间,书法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于此,桂先生有自己的理解与坚守,并以实际行动来纠正时下的流俗,不能让“扎根传统"成为一句空话。同时更注重书法的实用性,即抒发文思,抒写性灵。这一方面,倘没有人性的深度,感情的纯度及人文担当,一切都无从谈起。
桂先生对传统文化、对家乡故土有着深厚情感。作为一个出生和成长于庐山的人,在学习和书写内容选择上,更喜欢书写一些关于庐山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陶渊明的为人风骨与散淡文风情有独钟。与一千六百年前的古圣先贤一样,踏着同一片土地,有着同样的深情,因而在“上京"这块古旧土地上有着同样的温情,仿佛后学正沿续着前贤未竟的事业继续前行。不久前,桂先生又在书写庐山乡贤的诗文书展,前言部分我是这样写的:
金风起,秋叶黄,东篱采菊,丹桂飘香。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陶渊明独好南山秋菊,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把南山变成一个酿诗的地方,把南山变成人人心中向往的桃花源。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出生于渊明故里“上京"的桂相文先生,以书法的形式又一次诠释了陶渊明的情怀,展开了隔空跨时的对话,从文字到形式,从内容到思想都是一场文化盛宴,一次恬淡从容的精神触碰与诗心溶解。
诗意各有表达,情怀同样真诚,精彩不容错过。
――《对话南山》。
目前,桂先生也正行进在向第三阶段的过程中,因而更加砥砺前行,积极探索,既学习经典,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学习与沉淀上不断丰盈自己,夯实自己。尤其是在培养下一代方面更是不遗余力,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自担任九江市书协主席以来,工作更加繁忙,仍不忘初心,不忘使命,不忘书法普及与教育,有求必应,有需必到。愿桂相文先生在这条传承书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辽阔,越走越深远。
2020.1.1。
第一次见面也是在本县的一次书法交流会上。活动其间,总有一些书法交流节目,那时我们都不敢动笔,于是你谦我让,桂相文先生在众拥下挥毫而就,无论书写什么内容,他一边书写,我一边轻声念词,每次都是这样,仅凭一个眼神,便慢慢习惯了彼此的默契。几个来回交往,我们成了好友?
桂相文先生的书法扎根传统,兼长众体,尤擅行楷。以二王书风为本,兼以魏碑用笔,碑帖结合,形成自家的独特面貌。几年前,我有一诗寄赠相文先生。
法古求新识墨趣,平留圆实处处开。
茂朴风姿存魏面,秀挺神色自晋胎。
唯情书家后王笔,始信人间大苏才。
悬知日后成新宠,巧将紫云割砚台。
诗虽俚句,却是我对桂先生书法的基本认识。也基本概括了他的书法特点及个性情怀。平留圆实本是绘画用语,放在此处,也恰好说明其书法的多体兼备,技法全面。一段时间,临写魏碑甚是刻苦,探索出方笔的书写技巧与线条的质感劲道,与二王书风秀逸多姿相融合,形成一种碑中有帖,方圆兼济,刚中带柔,雄雅多姿的全新书法面貌。在线条、结体、章法、气韵乃至书格等多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一书风,也直接影响了他的篆刻,换句话说,他的篆刻是其书法的延续与发展,大大丰富了其书法的内涵与外延。还有一段经历,也非常有意思,那是多年前,我们每周都在一起讨论制作砚台,对挖掘与弘扬传统文化,从砚台的设计与刻制,到铭文的撰写与书刻,及书法家的学养与滋润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有益的探讨。在学书这条道路上,桂先生是从不拒涓涓细流的。
众所周知,学书之人各有不同,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渐进期、稳定期、升华期。第一是临习阶段,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一般进步都会很快。待进入稳定期后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停滞不前,有的甚至倒退,要么成为一辈子的书奴、字匠,要么寻奇猎怪,走入歧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是在这一阶段败下阵来。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进入第三个阶段。但此时已经不是技法和手段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与底蕴,没有足够的生命经历与情感沉淀,是不可能达到的。而真正登峰达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冠上明珠。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样的道理,学书的功夫也是在书外。
在具体学习与取法上,桂先生对“二王"一路的书法都有细较,除“二王"外,智永、褚遂良、虞世南、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二蔡",尤其对晚明王铎用力尤勤,王铎的书学路数了然于心。“只是守定一家,又时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写到熟极之处,忽然悟门大启,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微奥妙,我之笔底迸出天机来变动挥洒。回头视初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自成一家矣。”正是因为执着的探求,加上天资后慧,且取法乎上,因而不出几年便腕底春风,笔下波澜。
时下学书的人可谓是千军万马,洋洋可观,这确实是件好事,但也带来另一种现象,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一些别有心者,以书法为名,行走江湖,丑书,怪书,奴书,更有甚者,猎奇走怪,喷墨嚎张,以博人眼珠。什么才是真正的书法?书法究竟怎么走?书法的目的是什么?时下真正思考的人并不多,大多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一时之间,书法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于此,桂先生有自己的理解与坚守,并以实际行动来纠正时下的流俗,不能让“扎根传统"成为一句空话。同时更注重书法的实用性,即抒发文思,抒写性灵。这一方面,倘没有人性的深度,感情的纯度及人文担当,一切都无从谈起。
桂先生对传统文化、对家乡故土有着深厚情感。作为一个出生和成长于庐山的人,在学习和书写内容选择上,更喜欢书写一些关于庐山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陶渊明的为人风骨与散淡文风情有独钟。与一千六百年前的古圣先贤一样,踏着同一片土地,有着同样的深情,因而在“上京"这块古旧土地上有着同样的温情,仿佛后学正沿续着前贤未竟的事业继续前行。不久前,桂先生又在书写庐山乡贤的诗文书展,前言部分我是这样写的:
金风起,秋叶黄,东篱采菊,丹桂飘香。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陶渊明独好南山秋菊,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把南山变成一个酿诗的地方,把南山变成人人心中向往的桃花源。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出生于渊明故里“上京"的桂相文先生,以书法的形式又一次诠释了陶渊明的情怀,展开了隔空跨时的对话,从文字到形式,从内容到思想都是一场文化盛宴,一次恬淡从容的精神触碰与诗心溶解。
诗意各有表达,情怀同样真诚,精彩不容错过。
――《对话南山》。
目前,桂先生也正行进在向第三阶段的过程中,因而更加砥砺前行,积极探索,既学习经典,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学习与沉淀上不断丰盈自己,夯实自己。尤其是在培养下一代方面更是不遗余力,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自担任九江市书协主席以来,工作更加繁忙,仍不忘初心,不忘使命,不忘书法普及与教育,有求必应,有需必到。愿桂相文先生在这条传承书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辽阔,越走越深远。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