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傻老美。 你可以把老美的军队,当成一个企业去理解,白领阶层就是军官,蓝领工人就是兵。 军官和兵之间,还有两个群体。 其中一个群体,相当于工头,日常带着工人干活,担负管理工人的职责,这就是傻老美的军士。 再一个群体,技术员、工程师,统称技术人才,则是傻老美部队中一个特定的特殊群体——准尉。
老美基本上沿袭的是老欧洲的那套传统,为啥说“基本上”,因为除了“基本上”以外,老美还有个跟老欧洲军事贵族体制不太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傻老美的兵,有一定概率,被部队委任为低阶军官,实现从兵到官的阶级跨越。 典型例子就是《兄弟连》中的利普顿,最初出场时,此公是连队中较为高级的军士,后来逐渐成为连队首席军士长,最终受委任成为少尉。 当然了,傻老美的傻大兵,“提干”成为军官的数量并不多,而且最终军衔不会太高。绝大多数傻老美的军官,要么是西点出身(体制内院校,最有前途,保底也是校官),要么依托地方大学的预备军官培训体制塑造业余军官(相对于西点毕业生来讲确实就挺业余,业余到日常比较坑大兵,被大兵们当成比敌人还可怕的存在,而且最终军衔同样不会太高,上尉或少校大概率就是这类人的极限了)。
基本上,在傻老美那边,军官和士兵依然属于两条总体并行的直线,互相之间很少有转换的可能。故此两者之间日常的接触不会太多,军官和士兵大部分时间几乎没有什么交集,各玩各的,各过各的,连宿舍都不在一起,连饭堂都不在一起,连拉屎都不蹲一个坑,小军官没事要老跟大头兵厮混一处,是会被军官同行耻笑的。除非打仗,军官才会统领士兵,平时,兵会交给军士管理,也就是由“士”管理“兵”,俗称兵头带兵。 直观来看,就是那种外胳膊肘或领口挂好几条“拐”或好几条“拐+半圈”的怪蜀黍,来管理衣服上啥标识都没有或只有一拐的小兵。 再通俗些说,这是老欧洲的“军事贵族范儿”,军官是贵族,士兵是平民,军官和士兵,天然不同。既然不同,怎么可能成为一起抽烟喝酒的朋友呢?士兵的事,就让士兵们自己解决好了,我是军官,我只管带兵打仗,不管旁的。 这就给了大家一个印象,傻老美由“士”管理“兵”,好像这个“士”,跟军官差不多了。 你之所以可能有这个印象,因为你是把中国的情况代入到傻老美身上了。
说说中国。 中国兵,毫无疑问,依然是蓝领,而中国军官,则要么是蓝领要么是白领,只不过职级在,直接带兵的军官,起到的是蓝领工头的职能,比如排长、连长。 中国的军士,则相当于工头、技术员、工程师的混合体。 对,在中国,没傻老美那么复杂,中国的军士分两种类型,一类叫指挥类军士,一类叫技术类军士。 指挥类军士(通常担任班长或战斗骨干)基本是下士、中士、上士这种初级或中级军士;技术类军士,比如各级军士长,主要搞技术工作,更类似傻老美那边的准尉。
中国的军士,日常管理兵,战时带兵作战,但中国军队的军官距离士兵没那么遥远,以连队为基本单元,住一栋兵楼,吃一个大灶,没“贵族范儿”的讲究。 而且明面上看,中国士兵想变成军官,没太多条条框框,跨越阶级的大门是真实存在的——军考上岸或立功达标就行了。 跟欧式军队相比,中国的军队,军官与士兵,并非平行线永不相交。
所以,中国的军官,真会管兵,傻老美的军官,平时不管兵营的杂事,管大兵吃喝拉撒睡的,是军士。 但有一样,在世界各国,傻老美有一条跟中国很像——概率低≠绝对没有,傻老美的傻大兵,还是有那么一丢丢的可能,成为军官。 毕竟傻老美的部队,当年也是革命军队嘛! (手动狗头) 尽管这年头你一看,就算是坏人想去学雷锋,动作也是不熟练,干好事都能干出一地鸡毛来,详情可参考当年傻老美游骑兵和三角洲在摩加迪沙的行动,电影推荐:《黑鹰坠落》。 至于日本,就说说昭和年间的旧日本陆军吧。
在旧日本陆军,此士官非彼士官,旧日本陆军八嘎的“士官”,其实是军官。比如当年臭名昭著的“帝国陆军士官学校”,就是培养军官的高校。 旧日本陆军八嘎真正的“士官”,其实是四个等级的资深士兵——伍长(下士)、军曹(中士)、曹长(上士)、特务曹长(准尉)。叫法很隔路,熟悉现代军衔体制的人初看之下是比较容易蒙圈的。 旧日本陆军八嘎的“兵”,分四个等级,叫法并不隔路,由低到高就是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兵长。
至于旧日本陆军的体制,他们先是师承法国,后又师承德国,法国这种革命老区先不说,这个德国,典型的老欧洲,普鲁士军魂之所在,军事贵族范儿简直没有比这帮酸菜达人更正宗的了,故此旧日本帝国陆军八嘎,军官和士兵才是最纯粹的平行线。 被军队从穷人家里拉来的苦孩子们,几乎可以肯定,在军队不大可能有阶级跃升的渠道,去时是兵,归来时依然是兵。 军官,那是华族的职业。
老美基本上沿袭的是老欧洲的那套传统,为啥说“基本上”,因为除了“基本上”以外,老美还有个跟老欧洲军事贵族体制不太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傻老美的兵,有一定概率,被部队委任为低阶军官,实现从兵到官的阶级跨越。 典型例子就是《兄弟连》中的利普顿,最初出场时,此公是连队中较为高级的军士,后来逐渐成为连队首席军士长,最终受委任成为少尉。 当然了,傻老美的傻大兵,“提干”成为军官的数量并不多,而且最终军衔不会太高。绝大多数傻老美的军官,要么是西点出身(体制内院校,最有前途,保底也是校官),要么依托地方大学的预备军官培训体制塑造业余军官(相对于西点毕业生来讲确实就挺业余,业余到日常比较坑大兵,被大兵们当成比敌人还可怕的存在,而且最终军衔同样不会太高,上尉或少校大概率就是这类人的极限了)。
基本上,在傻老美那边,军官和士兵依然属于两条总体并行的直线,互相之间很少有转换的可能。故此两者之间日常的接触不会太多,军官和士兵大部分时间几乎没有什么交集,各玩各的,各过各的,连宿舍都不在一起,连饭堂都不在一起,连拉屎都不蹲一个坑,小军官没事要老跟大头兵厮混一处,是会被军官同行耻笑的。除非打仗,军官才会统领士兵,平时,兵会交给军士管理,也就是由“士”管理“兵”,俗称兵头带兵。 直观来看,就是那种外胳膊肘或领口挂好几条“拐”或好几条“拐+半圈”的怪蜀黍,来管理衣服上啥标识都没有或只有一拐的小兵。 再通俗些说,这是老欧洲的“军事贵族范儿”,军官是贵族,士兵是平民,军官和士兵,天然不同。既然不同,怎么可能成为一起抽烟喝酒的朋友呢?士兵的事,就让士兵们自己解决好了,我是军官,我只管带兵打仗,不管旁的。 这就给了大家一个印象,傻老美由“士”管理“兵”,好像这个“士”,跟军官差不多了。 你之所以可能有这个印象,因为你是把中国的情况代入到傻老美身上了。
说说中国。 中国兵,毫无疑问,依然是蓝领,而中国军官,则要么是蓝领要么是白领,只不过职级在,直接带兵的军官,起到的是蓝领工头的职能,比如排长、连长。 中国的军士,则相当于工头、技术员、工程师的混合体。 对,在中国,没傻老美那么复杂,中国的军士分两种类型,一类叫指挥类军士,一类叫技术类军士。 指挥类军士(通常担任班长或战斗骨干)基本是下士、中士、上士这种初级或中级军士;技术类军士,比如各级军士长,主要搞技术工作,更类似傻老美那边的准尉。
中国的军士,日常管理兵,战时带兵作战,但中国军队的军官距离士兵没那么遥远,以连队为基本单元,住一栋兵楼,吃一个大灶,没“贵族范儿”的讲究。 而且明面上看,中国士兵想变成军官,没太多条条框框,跨越阶级的大门是真实存在的——军考上岸或立功达标就行了。 跟欧式军队相比,中国的军队,军官与士兵,并非平行线永不相交。
所以,中国的军官,真会管兵,傻老美的军官,平时不管兵营的杂事,管大兵吃喝拉撒睡的,是军士。 但有一样,在世界各国,傻老美有一条跟中国很像——概率低≠绝对没有,傻老美的傻大兵,还是有那么一丢丢的可能,成为军官。 毕竟傻老美的部队,当年也是革命军队嘛! (手动狗头) 尽管这年头你一看,就算是坏人想去学雷锋,动作也是不熟练,干好事都能干出一地鸡毛来,详情可参考当年傻老美游骑兵和三角洲在摩加迪沙的行动,电影推荐:《黑鹰坠落》。 至于日本,就说说昭和年间的旧日本陆军吧。
在旧日本陆军,此士官非彼士官,旧日本陆军八嘎的“士官”,其实是军官。比如当年臭名昭著的“帝国陆军士官学校”,就是培养军官的高校。 旧日本陆军八嘎真正的“士官”,其实是四个等级的资深士兵——伍长(下士)、军曹(中士)、曹长(上士)、特务曹长(准尉)。叫法很隔路,熟悉现代军衔体制的人初看之下是比较容易蒙圈的。 旧日本陆军八嘎的“兵”,分四个等级,叫法并不隔路,由低到高就是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兵长。
至于旧日本陆军的体制,他们先是师承法国,后又师承德国,法国这种革命老区先不说,这个德国,典型的老欧洲,普鲁士军魂之所在,军事贵族范儿简直没有比这帮酸菜达人更正宗的了,故此旧日本帝国陆军八嘎,军官和士兵才是最纯粹的平行线。 被军队从穷人家里拉来的苦孩子们,几乎可以肯定,在军队不大可能有阶级跃升的渠道,去时是兵,归来时依然是兵。 军官,那是华族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