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减肥,一起出门逛街时没忍住喝了杯奶茶,满足地吸干净杯中最后一颗珍珠,转而一脸懊悔地看着我,开始抱怨自己自制力不够不该嘴馋。
眉头皱了半晌,她终于咬咬牙说:“接下来我要戒糖三天,惩罚一下自己。”说完心情似乎平复了许多,才又把注意力放回当下,安心享受难得的空闲时光。
我们从小就会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学到:当自己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或没有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时,就会带来某种后果,也就是“惩罚”:上课和邻桌讲话会被老师点名批评,放学不按时回家会被父母限制看电视的时间。
久而久之,为了避免这些不愉快的后果,我们便会发展出自我惩罚的机制,来动员自己达成某个目标或应对某种情况,正如开篇的例子中正在减肥的朋友——。
惩罚自己戒糖三天,不但可以让她更好地在减肥过程中克制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决定可以让她因喝了奶茶而产生的懊悔感即刻减轻,不再被自我责怨的情绪所困扰。
对很多人来说,自我惩罚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规范机制。但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了解了许多来访者有关自我惩罚的行为和经历,我不禁开始思考:所谓的自我惩罚,对我们来说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
我并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是”或“否”的答案。
事实是,自我惩罚囊括了一系列的行为——从简单的因为没有做完功课而缩短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到严重的以尖锐的物体划伤自己来试图停止拥有某些想法或感受。
有些自我惩罚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和完善自我,而另外一些则演变为一种对自身的攻击,对我们的心理、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伤。
什么是自我惩罚。
自我惩罚是一种试图提升自我掌控感或约束感的机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我们会对自身施加某种不快,以试图避免一些可能让自己更加不适的后果或感受。
换句话说,就是以预防或抵消某种痛苦为目的、对自己施加另一种痛苦的行为。
可人们为什么会自我惩罚呢?
人类总是趋于享乐的,这是很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认可的观点。
我们本能地避免可能会让自己产生痛苦或不适的事物,尽管有的时候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借用一种痛苦来抵消另一种痛苦,尤其是当这种痛苦来自心理层面上时。
我愧疚,所以我惩罚我自己。
导致自我惩罚行为的一个常见原因是愧疚和自责感。
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行为让亲人或朋友失望受伤,或者当我们没有达成对自己设立的某个目标时,我们可能会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惩罚自己,以寻求对方或自己的谅解,从而消除内心的愧疚和自责感。
愧疚或自责是会让我们非常不适的情绪,为了避免感知到它们,我们很可能在它们产生之前就先进行自我惩罚。
这种情况在强迫症患者的身上尤其常见。
面对信仰崩塌的时刻,我却觉得是我的错。
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它很重要,引导着我们去理解日常身边发生的事情,并影响着我们的每一个决定。我们会本能地去维护这个体系的平衡,以防自己的认知动摇或者坍塌,哪怕有时候自己会因此受到惩罚。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我们的文化讲究孩子应当孝顺和尊敬父母,这在有些家庭往往会被理解为做子女的不忤逆父母的意愿,听从父母的想法,不做可能会让父母伤心的事情。可遗憾的是,随着子女的成长和发展,子女注定要和自己的父母分离,成长为独立的个体。这就意味着我们遇事可能会有和父母不一样的观点和感受,有不同于父母的对自己的人生的规划。当与父母想法不同意味着要让父母生气或伤心时,我们通常会陷入极为矛盾的情绪: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这样做又可能意味着要对父母“不孝”
这时候,我们的一些想法或行为和自己一直以来持有的信仰和价值观有了出入,我们便有很大的几率对“不孝于父母”的那一部分自我进行批判、攻击、甚至惩罚。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我们的内心相信自己所处的世界应当是公平的,做错事就应当受惩罚时,那么当我们发现自己犯了错,也就有可能对自己进行惩罚。
那么我们该如何从这困境中解救自己。
因此,想要停止自我惩罚,往往需要我们鼓起勇气探索一个新的方法来应对来自外界或内心的痛苦。
如果感到独自一人做这些工作很困难,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寻求社交的安慰和支持来缓解内心的痛苦,提升我们的安全感和掌控感。比如通过和一个真诚的朋友或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建立一段安全的关系,我们将有机会去体验和内化被理解、被重视、被包容、和被安抚的感受,继而便有希望发展出自我安抚、自我接纳、自我尊重、和自我谅解的能力。
我们将有机会在这样的关系里重建内心的价值感和力量感,渐渐地,便有希望从自我惩罚的桎梏中解放自己,完整地去生活,完整地去爱。
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你也许只是需要让自己尝试更多的可能。
眉头皱了半晌,她终于咬咬牙说:“接下来我要戒糖三天,惩罚一下自己。”说完心情似乎平复了许多,才又把注意力放回当下,安心享受难得的空闲时光。
我们从小就会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学到:当自己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或没有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时,就会带来某种后果,也就是“惩罚”:上课和邻桌讲话会被老师点名批评,放学不按时回家会被父母限制看电视的时间。
久而久之,为了避免这些不愉快的后果,我们便会发展出自我惩罚的机制,来动员自己达成某个目标或应对某种情况,正如开篇的例子中正在减肥的朋友——。
惩罚自己戒糖三天,不但可以让她更好地在减肥过程中克制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决定可以让她因喝了奶茶而产生的懊悔感即刻减轻,不再被自我责怨的情绪所困扰。
对很多人来说,自我惩罚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规范机制。但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了解了许多来访者有关自我惩罚的行为和经历,我不禁开始思考:所谓的自我惩罚,对我们来说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
我并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是”或“否”的答案。
事实是,自我惩罚囊括了一系列的行为——从简单的因为没有做完功课而缩短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到严重的以尖锐的物体划伤自己来试图停止拥有某些想法或感受。
有些自我惩罚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和完善自我,而另外一些则演变为一种对自身的攻击,对我们的心理、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伤。
什么是自我惩罚。
自我惩罚是一种试图提升自我掌控感或约束感的机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我们会对自身施加某种不快,以试图避免一些可能让自己更加不适的后果或感受。
换句话说,就是以预防或抵消某种痛苦为目的、对自己施加另一种痛苦的行为。
可人们为什么会自我惩罚呢?
人类总是趋于享乐的,这是很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认可的观点。
我们本能地避免可能会让自己产生痛苦或不适的事物,尽管有的时候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借用一种痛苦来抵消另一种痛苦,尤其是当这种痛苦来自心理层面上时。
我愧疚,所以我惩罚我自己。
导致自我惩罚行为的一个常见原因是愧疚和自责感。
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行为让亲人或朋友失望受伤,或者当我们没有达成对自己设立的某个目标时,我们可能会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惩罚自己,以寻求对方或自己的谅解,从而消除内心的愧疚和自责感。
愧疚或自责是会让我们非常不适的情绪,为了避免感知到它们,我们很可能在它们产生之前就先进行自我惩罚。
这种情况在强迫症患者的身上尤其常见。
面对信仰崩塌的时刻,我却觉得是我的错。
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它很重要,引导着我们去理解日常身边发生的事情,并影响着我们的每一个决定。我们会本能地去维护这个体系的平衡,以防自己的认知动摇或者坍塌,哪怕有时候自己会因此受到惩罚。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我们的文化讲究孩子应当孝顺和尊敬父母,这在有些家庭往往会被理解为做子女的不忤逆父母的意愿,听从父母的想法,不做可能会让父母伤心的事情。可遗憾的是,随着子女的成长和发展,子女注定要和自己的父母分离,成长为独立的个体。这就意味着我们遇事可能会有和父母不一样的观点和感受,有不同于父母的对自己的人生的规划。当与父母想法不同意味着要让父母生气或伤心时,我们通常会陷入极为矛盾的情绪: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这样做又可能意味着要对父母“不孝”
这时候,我们的一些想法或行为和自己一直以来持有的信仰和价值观有了出入,我们便有很大的几率对“不孝于父母”的那一部分自我进行批判、攻击、甚至惩罚。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我们的内心相信自己所处的世界应当是公平的,做错事就应当受惩罚时,那么当我们发现自己犯了错,也就有可能对自己进行惩罚。
那么我们该如何从这困境中解救自己。
因此,想要停止自我惩罚,往往需要我们鼓起勇气探索一个新的方法来应对来自外界或内心的痛苦。
如果感到独自一人做这些工作很困难,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寻求社交的安慰和支持来缓解内心的痛苦,提升我们的安全感和掌控感。比如通过和一个真诚的朋友或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建立一段安全的关系,我们将有机会去体验和内化被理解、被重视、被包容、和被安抚的感受,继而便有希望发展出自我安抚、自我接纳、自我尊重、和自我谅解的能力。
我们将有机会在这样的关系里重建内心的价值感和力量感,渐渐地,便有希望从自我惩罚的桎梏中解放自己,完整地去生活,完整地去爱。
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你也许只是需要让自己尝试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