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又被称作夏布之乡,浏阳夏布(又叫苎麻布),是驰誉中外的汉族传统纺织品。
浏阳夏布织造精致,具有轻薄细软,凉爽透气,易洗易干,越洗越白等,经久耐用等特点,是夏季制作衣料、蚊帐的理想布料。
早在明朝,浏阳夏布就闻名于世,商贾争购。“明末清初,浏阳夏布畅销各埠年可销万筒”。咸丰年间山东“谦益祥”在浏阳设庄收购夏布,年均7万余匹。当时,浏阳在京、沪、粤、汉等地设立的鞭炮庄均兼营夏布。醴陵所产夏布多由布贩从民间采购,转手贩与浏阳商人漂白后,再成捆外销。在明代即被列为朝廷贡品。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浏阳夏布开始远渡重洋,销往日本、朝鲜、南洋等地。浏阳夏布当时质量居全国第一,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优奖。
随着岁月流徙,浏阳夏布“陈旧、衰老和耽于沉睡”,早呈衰微之式。近千年的纯手工技艺尚得传承,但已远难与“1918年浏阳夏布出口达485万担,价值近百万关平两”的气势、风光所比。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大,浏阳夏布的生产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由过去的家庭作坊,逐渐转入到了工厂化生产。
浏阳夏布为什么受欢迎?
在浏阳夏布主要产地高坪镇,当地夏布厂厂长黄长根指着一匹成品夏布告诉记者:两尺左右宽的纬经上,经纱排列多达1200多根,这些细小的麻纱,完全出自手工。一匹十几米长的帐布,卷起来直径仅寸许,真可谓是巧夺天工。难怪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通志食货篇》上会有“浏阳苎布有值二三钱一尺者,工细不减湖纱”的记载。
业界相传,由于织工精细,每个农户精细品一年仅能生产一匹或半匹,绝精者,两年始成一匹。谭嗣同在《浏阳麻利志》中,称“这种夏布虽本县人亦不易求得”,可见其珍稀之至。正是以当时品质位居全国第一的“核心竞争力”,浏阳夏布得以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力挫群雄,捧得优奖。
这许多关于浏阳夏布的辉煌,很多只能到故纸堆去回味了。昔日以精品带动规模生产的盛况,也已成为明日黄花。哪怕是对浏阳夏布情有独钟的业界人士也不得不承认,夏布在浏阳,其近千年的纯手工技艺虽得传承,但已远难与“1918年浏阳夏布出口达485万担,价值近百万关平两”的恢弘气势相提并论了。
浏阳夏布织造精致,具有轻薄细软,凉爽透气,易洗易干,越洗越白等,经久耐用等特点,是夏季制作衣料、蚊帐的理想布料。
早在明朝,浏阳夏布就闻名于世,商贾争购。“明末清初,浏阳夏布畅销各埠年可销万筒”。咸丰年间山东“谦益祥”在浏阳设庄收购夏布,年均7万余匹。当时,浏阳在京、沪、粤、汉等地设立的鞭炮庄均兼营夏布。醴陵所产夏布多由布贩从民间采购,转手贩与浏阳商人漂白后,再成捆外销。在明代即被列为朝廷贡品。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浏阳夏布开始远渡重洋,销往日本、朝鲜、南洋等地。浏阳夏布当时质量居全国第一,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优奖。
随着岁月流徙,浏阳夏布“陈旧、衰老和耽于沉睡”,早呈衰微之式。近千年的纯手工技艺尚得传承,但已远难与“1918年浏阳夏布出口达485万担,价值近百万关平两”的气势、风光所比。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大,浏阳夏布的生产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由过去的家庭作坊,逐渐转入到了工厂化生产。
浏阳夏布为什么受欢迎?
在浏阳夏布主要产地高坪镇,当地夏布厂厂长黄长根指着一匹成品夏布告诉记者:两尺左右宽的纬经上,经纱排列多达1200多根,这些细小的麻纱,完全出自手工。一匹十几米长的帐布,卷起来直径仅寸许,真可谓是巧夺天工。难怪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通志食货篇》上会有“浏阳苎布有值二三钱一尺者,工细不减湖纱”的记载。
业界相传,由于织工精细,每个农户精细品一年仅能生产一匹或半匹,绝精者,两年始成一匹。谭嗣同在《浏阳麻利志》中,称“这种夏布虽本县人亦不易求得”,可见其珍稀之至。正是以当时品质位居全国第一的“核心竞争力”,浏阳夏布得以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力挫群雄,捧得优奖。
这许多关于浏阳夏布的辉煌,很多只能到故纸堆去回味了。昔日以精品带动规模生产的盛况,也已成为明日黄花。哪怕是对浏阳夏布情有独钟的业界人士也不得不承认,夏布在浏阳,其近千年的纯手工技艺虽得传承,但已远难与“1918年浏阳夏布出口达485万担,价值近百万关平两”的恢弘气势相提并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