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龄以前婴儿缺损在8mm以上者很少能够自然闭合,需进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成人在10mm以上的房间隔缺损因右心负荷增加,也建议手术干预。
房间隔缺损是成人中最为常见的先天性病变,为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的发生、吸收和融合出现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的缺损,女性较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2~1:4。本病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全无症状,仅在检查时被发现。重者可表现为劳累后心悸、气喘、乏力、咳嗽和咯血。小儿则可能有喂养困难,频发呼吸道感染,甚至发育障碍。一般情况下患者无发绀,但如有右至左分流时则可出现发绀。初生婴儿由于胎儿期的肺循环高阻力状态尚存在,也可能有短时期的右至左分流而有短暂的发绀。本病30岁后可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颤动等心律失常,偶由于扩大的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而引起声音嘶哑,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者少见,后期可以出现心力衰竭。3月龄以前婴儿3mm以下的房间隔缺损在1岁半内100%可自然闭合;缺损在3~8mm在1岁半内有80%以上可自然闭合;缺损在8mm以上者很少能够自然闭合,需进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成人在10mm以上的房间隔缺损因右心负荷增加,也建议手术干预。
本病传统的治疗是外科手术修补。应用低温麻醉或人工心肺装置进行体外循环,暂时中断心脏的血流,在直视下进行缺损修补,手术死亡率在1%以下;第一孔未闭型缺损的修补较难,手术危险性较大。在手术后的10~20年内,约5%的患者可出现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目前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已趋成熟,对于:①年龄≥3岁;⑧缺损直径在5~36mm之间;③右心容量负荷增加;④缺损四周残端边缘大于5mm、二尖瓣残端大于7mm的第二孔型缺损的患者可行介入治疗,肺动脉高压而致右至左分流的患者不宜手术或介入治疗,第一孔未闭型和冠状静脉窦部缺损不宜作介入治疗。
房间隔缺损是成人中最为常见的先天性病变,为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的发生、吸收和融合出现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的缺损,女性较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2~1:4。本病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全无症状,仅在检查时被发现。重者可表现为劳累后心悸、气喘、乏力、咳嗽和咯血。小儿则可能有喂养困难,频发呼吸道感染,甚至发育障碍。一般情况下患者无发绀,但如有右至左分流时则可出现发绀。初生婴儿由于胎儿期的肺循环高阻力状态尚存在,也可能有短时期的右至左分流而有短暂的发绀。本病30岁后可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颤动等心律失常,偶由于扩大的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而引起声音嘶哑,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者少见,后期可以出现心力衰竭。3月龄以前婴儿3mm以下的房间隔缺损在1岁半内100%可自然闭合;缺损在3~8mm在1岁半内有80%以上可自然闭合;缺损在8mm以上者很少能够自然闭合,需进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成人在10mm以上的房间隔缺损因右心负荷增加,也建议手术干预。
本病传统的治疗是外科手术修补。应用低温麻醉或人工心肺装置进行体外循环,暂时中断心脏的血流,在直视下进行缺损修补,手术死亡率在1%以下;第一孔未闭型缺损的修补较难,手术危险性较大。在手术后的10~20年内,约5%的患者可出现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目前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已趋成熟,对于:①年龄≥3岁;⑧缺损直径在5~36mm之间;③右心容量负荷增加;④缺损四周残端边缘大于5mm、二尖瓣残端大于7mm的第二孔型缺损的患者可行介入治疗,肺动脉高压而致右至左分流的患者不宜手术或介入治疗,第一孔未闭型和冠状静脉窦部缺损不宜作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