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控制的最新理念是以疾病临床表现的控制为依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2008版和2009版强调哮喘治疗成功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临床控制。2009年美国胸科学会(ats)和欧洲呼吸学会(ers)专家组对“哮喘控制”的概念作出了更明确的诠释:哮喘控制的近期目标是消除症状,恢复肺功能,远期目标是预防复发,降低死亡率。新概念更切合临床实际,使临床医师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这种理念尚缺乏充分的根据。新的理念把哮喘控制水平分为(已)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三级。“(已)控制”不等于完全控制,哮喘完全控制通常需要通过治疗而达到,其目标是使临床表现得到控制,而且能够长期维持,药物的安全性高,患者能够耐受其不良反应。许多患者和家属通常渴望“哮喘痊愈”,误认为症状控制就是痊愈,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部分儿童患者经治疗痊愈或自然痊愈,但至今尚无“哮喘痊愈”的明确概念。
gina2008版和2009版把哮喘临床控制的概念定义为:①达到并维持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的控制,白天没有症状,若偶有症状,每周自觉症状的发作频率也不应多于2次,夜间无哮喘症状发作,或因哮喘而憋醒。②维持正常的日常活动(包括运动),不受限制。③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④无哮喘急性加重。⑤不需要应急的缓解性药物治疗,即使偶尔需要,每周使用速效的缓解性药物的频率也不应多于2次。新的概念强调,过多使用缓解性药物,特别是每天使用缓解性药物,可能增加哮喘控制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应重新评估哮喘的控制水平,调整治疗方案。⑥无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⑦无死亡危险。gina2008、2009版本展示的是达到哮喘控制的具体方法(包括管理和药物治疗),哮喘控制的五级阶梯治疗要求达到的目标是控制,经过规范治疗,可能达到完全控制、部分控制的水平,也可能仍然不能控制。
5岁或5岁以下儿童的肺功能测定结果并不可靠,气流受限和气道炎症程度的检查和评估很难实施,可信度有限。因此,临床上通常根据儿童的白天症状、活动受限程度、夜间症状和是否需要缓解或急救性药物治疗评估哮喘控制水平。
对于任何急性加重患者,即使已达到控制水平,也应继续治疗维持控制状态,并及时评估其控制水平,而尚未完全控制的患者,应升级强化治疗,以期达到控制水平的目标。
新的理念强调,哮喘的有效治疗要求强化哮喘患者与其健康监护职业人员(儿童患者包括家长、保姆)间的配合。两者间可以一起讨论,以取得对治疗目标的共识,使治疗更具个体性、针对性,还可一起制定自我治疗行动计划,包括自我监测、定期回顾治疗方法,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哮喘防治知识的培训是医患关系的重要内涵之一。
gina2008版和2009版把哮喘临床控制的概念定义为:①达到并维持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的控制,白天没有症状,若偶有症状,每周自觉症状的发作频率也不应多于2次,夜间无哮喘症状发作,或因哮喘而憋醒。②维持正常的日常活动(包括运动),不受限制。③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④无哮喘急性加重。⑤不需要应急的缓解性药物治疗,即使偶尔需要,每周使用速效的缓解性药物的频率也不应多于2次。新的概念强调,过多使用缓解性药物,特别是每天使用缓解性药物,可能增加哮喘控制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应重新评估哮喘的控制水平,调整治疗方案。⑥无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⑦无死亡危险。gina2008、2009版本展示的是达到哮喘控制的具体方法(包括管理和药物治疗),哮喘控制的五级阶梯治疗要求达到的目标是控制,经过规范治疗,可能达到完全控制、部分控制的水平,也可能仍然不能控制。
5岁或5岁以下儿童的肺功能测定结果并不可靠,气流受限和气道炎症程度的检查和评估很难实施,可信度有限。因此,临床上通常根据儿童的白天症状、活动受限程度、夜间症状和是否需要缓解或急救性药物治疗评估哮喘控制水平。
对于任何急性加重患者,即使已达到控制水平,也应继续治疗维持控制状态,并及时评估其控制水平,而尚未完全控制的患者,应升级强化治疗,以期达到控制水平的目标。
新的理念强调,哮喘的有效治疗要求强化哮喘患者与其健康监护职业人员(儿童患者包括家长、保姆)间的配合。两者间可以一起讨论,以取得对治疗目标的共识,使治疗更具个体性、针对性,还可一起制定自我治疗行动计划,包括自我监测、定期回顾治疗方法,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哮喘防治知识的培训是医患关系的重要内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