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止公司内部信息泄露,确保信息的完整和安全,维护公司利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部报告的保密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保密范围和密级。
第三条 内部报告保密范围内。
(一)公司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二)公司尚未付诸实施的经营战略、经营方向、经营规划、经营项目及经营决策。
(三) 公司内部掌握的合同、协议、意向书及可行性报告、主要会议记录等。
(四)财务预决算报告及种类,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等。
(五)公司所掌握的尚未进入市场或尚未公开的各类信息。
(六)人事档案,工资性、劳务性收入及资料。
(七)其他项目负责人确定应保密的事项。
第四条 密级划分。
根据重要程度,内部报告的密级可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和内部公开四类。
绝密类指极为重要的公司核心商业秘密,如被泄露会使公司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失,包括产品规划、创意、设计方案、产品设计文件等。
机密类指重要的公司秘密,如被泄露会使公司利益遭受严重损失,主要包括公司各种讨论、论证结论、资质认证资料、开发项目和进度等。
秘密类指公司一般性的商业秘密,泄露会使公司的利益遭受损失,主要包括日常的部门内部讨论、论证结论、日常工作信息等。
非保密类指备种管理公告、公示,对全体员工开放的各种信息等。
第三章 内部报告传递保密规定。
第五条 内部报告根据密级的不同,规定的传递范围也不同。
(一)绝密类:只有得到涉密信息部门或项目主管书面许可方能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内部加密传输,且传道范用仅限于需求部门主营或项目负责人。由部门主管或项目负责人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分制、整理后传达给本部门的员工。
(二)机密类:各个部门因工作关系,经部门经理审核可了解相关信息的内容,包括复制须经总经理批准。该级别内部报告经审批后,可以在具有相关业务联系的经理层传递,不得发布给与业务无关的经理和普通员工,更不得对外泄露。
(三)秘密类:此级别内部报告由部门经理决定发布范围,可以在具有相关业务联系的员责人间传通,但不得发布给与业务无关的员工,更不得对外泄露。
(四)非保密类:此级别内部报告可以在公司范围内发布传递,但不得对公司外部公布。
第六条 内部报告传递的规定。
1、内部报告在传递前,应标识相应的密级及发放范围。
2、各部门的经理为公司内部报告的主要负责人。
3、部门间的内部报告传递由部门经理指定人员统一负责。
4、除部门经理和总经理外,任何人未经批准不得跨越部门、跨越职权发布、存储、保留涉密信息。
5、部门经理按公司要求严格履行保密义务,严格按照审核、审批程序和谨慎性原则处理涉密资料。
6、泄密的内部报告,在未得到批准前不得另外保存,复制、传播,否则按泄密处理。
第四章内部报告的保密措施。
第七条 为确保公司信息的安全,员工应遵循以下行为规范。
(一)员工在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同时,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代表公司与其签署保密合同,以此互相监督共同保障公司商业秘密的安金和公司利益。
(二)人力资源部应在员工入职和离职时,对员工进行保密教育。
(三)员工不准在私人交往或通信中泄露公司内部信息。
(四)员工不准在公共场所谈论公司内部信息。
(五)员工不准通过电话、明码电报或私人通信泄露公司内部信息。
(六)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如果需要提供内部报告的,应当事先通过总经理批准。
(七)任何人发现涉秘信息处于非受控状态,应在第一时间报告部门经理乃至总经理。
(八)新修订、完善的保密规定一经发布或通过信息化平台发布公告的,视同调整员工保密相关保密规定。
第八条 内部报告的保管。
(一)内部报告的发放应做好相应的记录,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发放。
(二)电子格式内部报告的接收者,未经批准不得转发他人;不得将内部报告带离工作场所。
第五章 责任和处罚。
第九条 内部信息泄密行为界定。
(一)内部报告被不应得知者得知。
(二)内部报告超出限定的接触范围,无法证明未被不应得知者得知。
第十条 处罚说明。
(一)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公司将给予警告,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1)泄露秘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经济损失的。
(2)已泄露秘密但采取了有效的补救措施的。
(二)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公司将予以辞退,并酌情追偿经济损失。
(1)故意或过失泄露公司重要内部信息,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经济损失的。
(2)违反保密规定,为他人窃取、刺探公司商业秘密的。
(3)以公谋私,滥用职权,强制他人泄密的员工涉嫌违法犯罪的,公司格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行政部负责制定、修改及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经总经理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一条 为防止公司内部信息泄露,确保信息的完整和安全,维护公司利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部报告的保密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保密范围和密级。
第三条 内部报告保密范围内。
(一)公司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二)公司尚未付诸实施的经营战略、经营方向、经营规划、经营项目及经营决策。
(三) 公司内部掌握的合同、协议、意向书及可行性报告、主要会议记录等。
(四)财务预决算报告及种类,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等。
(五)公司所掌握的尚未进入市场或尚未公开的各类信息。
(六)人事档案,工资性、劳务性收入及资料。
(七)其他项目负责人确定应保密的事项。
第四条 密级划分。
根据重要程度,内部报告的密级可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和内部公开四类。
绝密类指极为重要的公司核心商业秘密,如被泄露会使公司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失,包括产品规划、创意、设计方案、产品设计文件等。
机密类指重要的公司秘密,如被泄露会使公司利益遭受严重损失,主要包括公司各种讨论、论证结论、资质认证资料、开发项目和进度等。
秘密类指公司一般性的商业秘密,泄露会使公司的利益遭受损失,主要包括日常的部门内部讨论、论证结论、日常工作信息等。
非保密类指备种管理公告、公示,对全体员工开放的各种信息等。
第三章 内部报告传递保密规定。
第五条 内部报告根据密级的不同,规定的传递范围也不同。
(一)绝密类:只有得到涉密信息部门或项目主管书面许可方能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内部加密传输,且传道范用仅限于需求部门主营或项目负责人。由部门主管或项目负责人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分制、整理后传达给本部门的员工。
(二)机密类:各个部门因工作关系,经部门经理审核可了解相关信息的内容,包括复制须经总经理批准。该级别内部报告经审批后,可以在具有相关业务联系的经理层传递,不得发布给与业务无关的经理和普通员工,更不得对外泄露。
(三)秘密类:此级别内部报告由部门经理决定发布范围,可以在具有相关业务联系的员责人间传通,但不得发布给与业务无关的员工,更不得对外泄露。
(四)非保密类:此级别内部报告可以在公司范围内发布传递,但不得对公司外部公布。
第六条 内部报告传递的规定。
1、内部报告在传递前,应标识相应的密级及发放范围。
2、各部门的经理为公司内部报告的主要负责人。
3、部门间的内部报告传递由部门经理指定人员统一负责。
4、除部门经理和总经理外,任何人未经批准不得跨越部门、跨越职权发布、存储、保留涉密信息。
5、部门经理按公司要求严格履行保密义务,严格按照审核、审批程序和谨慎性原则处理涉密资料。
6、泄密的内部报告,在未得到批准前不得另外保存,复制、传播,否则按泄密处理。
第四章内部报告的保密措施。
第七条 为确保公司信息的安全,员工应遵循以下行为规范。
(一)员工在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同时,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代表公司与其签署保密合同,以此互相监督共同保障公司商业秘密的安金和公司利益。
(二)人力资源部应在员工入职和离职时,对员工进行保密教育。
(三)员工不准在私人交往或通信中泄露公司内部信息。
(四)员工不准在公共场所谈论公司内部信息。
(五)员工不准通过电话、明码电报或私人通信泄露公司内部信息。
(六)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如果需要提供内部报告的,应当事先通过总经理批准。
(七)任何人发现涉秘信息处于非受控状态,应在第一时间报告部门经理乃至总经理。
(八)新修订、完善的保密规定一经发布或通过信息化平台发布公告的,视同调整员工保密相关保密规定。
第八条 内部报告的保管。
(一)内部报告的发放应做好相应的记录,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发放。
(二)电子格式内部报告的接收者,未经批准不得转发他人;不得将内部报告带离工作场所。
第五章 责任和处罚。
第九条 内部信息泄密行为界定。
(一)内部报告被不应得知者得知。
(二)内部报告超出限定的接触范围,无法证明未被不应得知者得知。
第十条 处罚说明。
(一)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公司将给予警告,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1)泄露秘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经济损失的。
(2)已泄露秘密但采取了有效的补救措施的。
(二)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公司将予以辞退,并酌情追偿经济损失。
(1)故意或过失泄露公司重要内部信息,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经济损失的。
(2)违反保密规定,为他人窃取、刺探公司商业秘密的。
(3)以公谋私,滥用职权,强制他人泄密的员工涉嫌违法犯罪的,公司格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行政部负责制定、修改及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经总经理批准后方可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