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13个专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设四个主题和内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这四个主题和内容从不同角度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内容,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内涵。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文明未来发展的现实指向。古代社会人顺从臣服于自然,现代社会人征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与自然关系应有的状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在新时代我们全面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展现美丽中国、美丽现代化强国的美好前景。我们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并将其上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可以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新时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体现。人类高举生态文明的伟大旗帜,也就是高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旗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图景。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对新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解和阐释。一方面,这一理念蕴涵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紧迫性。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人与自然也是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人类惟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为自身以及子孙后代赢得宝贵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这一理念也蕴涵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和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个原则,是我们在新时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之所以能创造文明,是因为人有认识自然规律和进行创造的能力,人可以通过实践有意识地去改造和利用自然。人类虽然创造了文明,但人类同地球所有生灵一样,是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头脑一起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要始终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维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推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确定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解决现实突出的环境问题、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调:“现在,我们就要集中优势兵力,采取更有效的政策举措,打好这场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就在着力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党的十九大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作了全面部署。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不仅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也要有足够的耐心,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团结起来,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分内之事,为营造蓝天、碧水、净土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对建设美丽家园的需要是对美好生活向往最为直接而现实的体现。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物质生产的富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民生福祉的生态环境因素将会越来越突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产品作为重要的民生福祉,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普惠”和“公平”,因为它是大自然对所有人的慷慨馈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公众来说是相对公平和容易获得的公共资源,对于公众来说,绿色生活的实现和美丽家园的建设正是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自身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不断增加的现实体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强调:“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我们在着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必须将增进民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最终的价值追求与归宿,始终将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始终将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及生态产品的满意程度作为最高标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在着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可以说,建设“人与水和谐共生”的水生态文明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人水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个重要维度。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水是生命之源,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新陈代谢的必需物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水是生态之基,是滋养万物、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而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水是生产之要,是文明赖以发展和存亡的重要资源。可以说,水对于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人类文明在与水的共生、斗争中不断发展,人水和谐,则生态和谐、文明兴盛;人水失衡,则生态破坏、文明衰败。因此,实现人与水和谐共生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就治水兴水、水环境治理等问题发表了多次论述,提出过许多新的理念,是新时代推动我国治水兴水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阐释了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明确了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手段,为我们当下和今后时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确定了方法,可以说是我们当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现实路径。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文明未来发展的现实指向。古代社会人顺从臣服于自然,现代社会人征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与自然关系应有的状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在新时代我们全面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展现美丽中国、美丽现代化强国的美好前景。我们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并将其上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可以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新时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体现。人类高举生态文明的伟大旗帜,也就是高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旗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图景。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对新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解和阐释。一方面,这一理念蕴涵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紧迫性。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人与自然也是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人类惟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为自身以及子孙后代赢得宝贵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这一理念也蕴涵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和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个原则,是我们在新时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之所以能创造文明,是因为人有认识自然规律和进行创造的能力,人可以通过实践有意识地去改造和利用自然。人类虽然创造了文明,但人类同地球所有生灵一样,是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头脑一起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要始终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维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推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确定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解决现实突出的环境问题、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调:“现在,我们就要集中优势兵力,采取更有效的政策举措,打好这场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就在着力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党的十九大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作了全面部署。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不仅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也要有足够的耐心,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团结起来,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分内之事,为营造蓝天、碧水、净土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对建设美丽家园的需要是对美好生活向往最为直接而现实的体现。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物质生产的富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民生福祉的生态环境因素将会越来越突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产品作为重要的民生福祉,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普惠”和“公平”,因为它是大自然对所有人的慷慨馈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公众来说是相对公平和容易获得的公共资源,对于公众来说,绿色生活的实现和美丽家园的建设正是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自身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不断增加的现实体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强调:“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我们在着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必须将增进民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最终的价值追求与归宿,始终将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始终将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及生态产品的满意程度作为最高标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在着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可以说,建设“人与水和谐共生”的水生态文明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人水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个重要维度。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水是生命之源,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新陈代谢的必需物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水是生态之基,是滋养万物、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而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水是生产之要,是文明赖以发展和存亡的重要资源。可以说,水对于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人类文明在与水的共生、斗争中不断发展,人水和谐,则生态和谐、文明兴盛;人水失衡,则生态破坏、文明衰败。因此,实现人与水和谐共生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就治水兴水、水环境治理等问题发表了多次论述,提出过许多新的理念,是新时代推动我国治水兴水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阐释了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明确了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手段,为我们当下和今后时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确定了方法,可以说是我们当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