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在首都博物馆举办。该展共展出图片、照片和实物展品约280组件,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四个历史节点为时间线索,用史料和文物还原重大历史事件,以点带面,概括、凝炼地展示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立新中国的革命历程。
展厅中,泛黄的纸张与旧物,仿佛带人们穿越时空,抚摸历史足迹,讲述着一代代奋斗者的故事。
东方破晓
进入首都博物馆三层d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各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封面,展板上写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展览的第一部分是“东方破晓”展区,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创建初期的活动等内容。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在展柜中,《新青年》六卷五号、《每周评论》创刊号等展品,代表了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刊物。
展厅的一面墙上,一本红色的书册吸引了众人目光,这是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受该同盟委托,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纲领。1872年至1893年,他们先后为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版撰写了七篇序言,简要说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指明了宣言的理论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做了补充和修改。尽管它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却震撼了整个世界。
一艘别致的红船模型坐落在展厅一角,船只旁还有一块绘制着阳光即将冲破乌云的幕布。这是展览特别设置的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纪念红船。该展览的策展人黄小钰告诉记者:“在设计上,我们使用了一些博物馆语言和历史文化展的手法,使展览更具新意。”展厅中,顶端刻有花纹的石库门造型也十分生动,它采用了中共一大会址的元素。
在玻璃展柜中,一方精美的菊花砚很特别,它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人员曾使用过的。1921年8月11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正式成立于上海,其主要任务是联络和团结工人,开展工人运动,为争取组织工会的权利而进行斗争。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直接指导下,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安源路矿、开滦煤矿、京汉铁路等地的工人相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925年5月,因全国总工会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完成历史任务而宣告撤销。这方菊花砚是1922年马林与高君宇、罗章龙等书记部工作人员使用的。马林离开中国后,砚台由高君宇和罗章龙使用。高君宇病逝后菊花砚一直由罗章龙收藏。直至20世纪90年代,罗章龙将其赠送给马林的女儿西玛作为纪念。
星火燎原
进入“星火燎原”展区,红军在井冈山挑粮的扁担、手榴弹、红四军军装等文物,带人们回顾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党创建发展了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展柜中,一份手写的入党誓词,讲述了江西省永新县北田村农民党员贺页朵的故事。据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毛泽东十分重视边界各县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先后建立宁冈、永新等县委。1927年,贺页朵毅然投身革命,由于表现出色,1931年1月,党组织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这份入党誓词尽管只有24个字,而且还有6个错别字,但丝毫不影响他对理想的执著。贺页朵以榨油职业为掩护,将自己的榨油坊设为秘密交通站,为东南特区及红军搜集情报、运送伤员和食盐、药材。红军长征后,贺页朵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为了严守秘密,他将入党誓词用油纸包好藏在榨油坊的屋檐下。1951年,中央赴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来到永新,贺页朵才将这份珍贵的誓词交给他们,这份誓词成为无数农民党员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历史见证。
在展厅一角的“朗读亭”互动体验区,观众点击屏幕上的诗词,再将胳膊肘抵在桌面的传导区上,用手捂住耳朵,便可以聆听和朗诵毛泽东经典诗词。在“红色记忆——经典有回声”电子触摸屏前,观众面对屏幕,就能与不同的历史画面场景合影,扫描二维码还可以下载和保存照片。这些数字和多媒体互动手段,以生动形式传播着展览信息。
中流砥柱
八路军用的背包、《游击队歌》歌谱……在“中流砥柱”展区,历史资料与珍贵文物,讲述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
多件展品中,一幅有周恩来题字的地图别具意义。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这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这张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战斗中缴获的日军地图,上有周恩来亲笔题字——平型关战斗胜利品。
展柜中,泛黄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书册带人们回顾了党史上的重要事件。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问题。1939年底至1940年初,毛泽东先后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理论著作,深刻阐述了近代中国革命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系统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
夺取胜利
展览的第四部分——“夺取胜利”主题单元讲述了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的历史事件,代表性的展品有北平学生庆祝北平解放联合会的条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纪念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四个决议案等。
不难发现,这一展区墙面以红色为背景,与前几个展区颜色有所不同。黄小钰表示,展览避免从头到尾使用单一色调,根据内容精心选择了色彩的搭配,从第一部分到最后一部分,先后采用了灰、米黄、红等颜色,形成一种起伏的节奏感。
在北平和平解放的背后,有许多历史故事。展厅中,刘仁关于电台联络和入城准备工作给佘涤清、李雪、崔月梨的亲笔指示信,刘后同撰写的《北京古城和平纪略》,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系统表等文物与资料,讲述了时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市工作部长刘仁与“和平老人”刘后同为北平的和平解放作出的贡献。黄小钰介绍:“展览主要以时间作为线索,但在内容上侧重展示了一些与北京相关的史实,这是展览的一个特色。”。
众多展品中,开国大典上使用的礼炮和话筒最引人注目,它们旁边的大屏幕上,播放着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演讲视频,令观众仿佛回到1949年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展厅中,泛黄的纸张与旧物,仿佛带人们穿越时空,抚摸历史足迹,讲述着一代代奋斗者的故事。
东方破晓
进入首都博物馆三层d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各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封面,展板上写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展览的第一部分是“东方破晓”展区,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创建初期的活动等内容。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在展柜中,《新青年》六卷五号、《每周评论》创刊号等展品,代表了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刊物。
展厅的一面墙上,一本红色的书册吸引了众人目光,这是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受该同盟委托,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纲领。1872年至1893年,他们先后为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版撰写了七篇序言,简要说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指明了宣言的理论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做了补充和修改。尽管它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却震撼了整个世界。
一艘别致的红船模型坐落在展厅一角,船只旁还有一块绘制着阳光即将冲破乌云的幕布。这是展览特别设置的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纪念红船。该展览的策展人黄小钰告诉记者:“在设计上,我们使用了一些博物馆语言和历史文化展的手法,使展览更具新意。”展厅中,顶端刻有花纹的石库门造型也十分生动,它采用了中共一大会址的元素。
在玻璃展柜中,一方精美的菊花砚很特别,它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人员曾使用过的。1921年8月11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正式成立于上海,其主要任务是联络和团结工人,开展工人运动,为争取组织工会的权利而进行斗争。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直接指导下,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安源路矿、开滦煤矿、京汉铁路等地的工人相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925年5月,因全国总工会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完成历史任务而宣告撤销。这方菊花砚是1922年马林与高君宇、罗章龙等书记部工作人员使用的。马林离开中国后,砚台由高君宇和罗章龙使用。高君宇病逝后菊花砚一直由罗章龙收藏。直至20世纪90年代,罗章龙将其赠送给马林的女儿西玛作为纪念。
星火燎原
进入“星火燎原”展区,红军在井冈山挑粮的扁担、手榴弹、红四军军装等文物,带人们回顾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党创建发展了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展柜中,一份手写的入党誓词,讲述了江西省永新县北田村农民党员贺页朵的故事。据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毛泽东十分重视边界各县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先后建立宁冈、永新等县委。1927年,贺页朵毅然投身革命,由于表现出色,1931年1月,党组织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这份入党誓词尽管只有24个字,而且还有6个错别字,但丝毫不影响他对理想的执著。贺页朵以榨油职业为掩护,将自己的榨油坊设为秘密交通站,为东南特区及红军搜集情报、运送伤员和食盐、药材。红军长征后,贺页朵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为了严守秘密,他将入党誓词用油纸包好藏在榨油坊的屋檐下。1951年,中央赴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来到永新,贺页朵才将这份珍贵的誓词交给他们,这份誓词成为无数农民党员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历史见证。
在展厅一角的“朗读亭”互动体验区,观众点击屏幕上的诗词,再将胳膊肘抵在桌面的传导区上,用手捂住耳朵,便可以聆听和朗诵毛泽东经典诗词。在“红色记忆——经典有回声”电子触摸屏前,观众面对屏幕,就能与不同的历史画面场景合影,扫描二维码还可以下载和保存照片。这些数字和多媒体互动手段,以生动形式传播着展览信息。
中流砥柱
八路军用的背包、《游击队歌》歌谱……在“中流砥柱”展区,历史资料与珍贵文物,讲述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
多件展品中,一幅有周恩来题字的地图别具意义。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这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这张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战斗中缴获的日军地图,上有周恩来亲笔题字——平型关战斗胜利品。
展柜中,泛黄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书册带人们回顾了党史上的重要事件。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问题。1939年底至1940年初,毛泽东先后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理论著作,深刻阐述了近代中国革命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系统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
夺取胜利
展览的第四部分——“夺取胜利”主题单元讲述了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的历史事件,代表性的展品有北平学生庆祝北平解放联合会的条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纪念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四个决议案等。
不难发现,这一展区墙面以红色为背景,与前几个展区颜色有所不同。黄小钰表示,展览避免从头到尾使用单一色调,根据内容精心选择了色彩的搭配,从第一部分到最后一部分,先后采用了灰、米黄、红等颜色,形成一种起伏的节奏感。
在北平和平解放的背后,有许多历史故事。展厅中,刘仁关于电台联络和入城准备工作给佘涤清、李雪、崔月梨的亲笔指示信,刘后同撰写的《北京古城和平纪略》,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系统表等文物与资料,讲述了时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市工作部长刘仁与“和平老人”刘后同为北平的和平解放作出的贡献。黄小钰介绍:“展览主要以时间作为线索,但在内容上侧重展示了一些与北京相关的史实,这是展览的一个特色。”。
众多展品中,开国大典上使用的礼炮和话筒最引人注目,它们旁边的大屏幕上,播放着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演讲视频,令观众仿佛回到1949年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