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提出了新形势下经济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走高,2019年达到89%,其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连续六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来看,还是从大国发展优势来看,还是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来看,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有效促进消费,推动经济供需循环畅通,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成为必然选择和关键举措。《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要把握好这一原则,把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作为重点。构建新发展格局,首要的是把扩大内需搞好。需要注意的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循环,不是各自为战、各自为政,搞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显著提升,但当前离现代化国家目标仍有差距,具体表现为“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等。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我国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实体经济,今后要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也必须依靠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在于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于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一路蹄疾步稳、勇毅前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了制度优势和坚实改革基础。总体看,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渠道还不畅通,市场竞争还不充分,市场竞争无序现象时有发生,部分领域价格尚未理顺,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要素流动仍受到多方面限制。“十四五”时期,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建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这是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的部署。当前,要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深化要素市场配套改革,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探索。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任务。“十三五”时期,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这是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发展的结果。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围绕这一要求,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建议》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列入“十四五”国民经济规划中,可见党和国家一如既往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要补齐农业经济发展全局中薄弱环节的短板,不断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把化解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作为工作重点。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解决可能产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问题,对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在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推动城市群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看到新型城镇化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新型城镇化还面临着城镇化效率不高、城镇化包容性不强、城镇化可持续性不足等方面问题。《建议》明确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进一步增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协同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从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建议》明确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绿色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涉及经济、社会、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等方面,需要付出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为“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为实现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综合来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经验。《建议》明确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要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加积极有为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走高,2019年达到89%,其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连续六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来看,还是从大国发展优势来看,还是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来看,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有效促进消费,推动经济供需循环畅通,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成为必然选择和关键举措。《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要把握好这一原则,把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作为重点。构建新发展格局,首要的是把扩大内需搞好。需要注意的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循环,不是各自为战、各自为政,搞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显著提升,但当前离现代化国家目标仍有差距,具体表现为“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等。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我国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实体经济,今后要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也必须依靠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在于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于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一路蹄疾步稳、勇毅前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了制度优势和坚实改革基础。总体看,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渠道还不畅通,市场竞争还不充分,市场竞争无序现象时有发生,部分领域价格尚未理顺,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要素流动仍受到多方面限制。“十四五”时期,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建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这是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的部署。当前,要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深化要素市场配套改革,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探索。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任务。“十三五”时期,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这是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发展的结果。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围绕这一要求,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建议》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列入“十四五”国民经济规划中,可见党和国家一如既往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要补齐农业经济发展全局中薄弱环节的短板,不断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把化解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作为工作重点。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解决可能产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问题,对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在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推动城市群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看到新型城镇化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新型城镇化还面临着城镇化效率不高、城镇化包容性不强、城镇化可持续性不足等方面问题。《建议》明确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进一步增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协同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从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建议》明确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绿色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涉及经济、社会、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等方面,需要付出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为“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为实现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综合来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经验。《建议》明确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要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加积极有为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