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地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深度贫困核心区”,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要战区,全市10县区均为贫困县,其中有4个深度贫困县,“十二五”以来累计减贫超过55万人,截止2018年底,全市还有贫困村845个、贫困人口26.96万人,贫困发生率10.5%,贫困人口数量、贫困发生率均居全省第一。近年来,安康市聚焦“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树立新理念,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
科学谋划绘制规划“战略图”。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的首场战役,安康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意见》,精心编制了《安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同时研究制定乡村振兴《行动方案》,制定相应的规划和行动计划,抓紧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让乡村振兴战略在安康落地生根。
聚焦农村做实发展“好项目”。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扎实开展“追赶超越·项目攻坚年”各项活动,实施“千亿投资”工程,围绕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组织实施220个重点建设项目、100个前期工作项目;策划推介ppp项目86个,总投资1000亿元。2018年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比去年增长76%,128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试点示范村建设项目完成投资9193万元。争取中省预算内投资,用于支持循环产业发展、园区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高达90%以上,极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统筹兼顾打赢脱贫“攻坚战”。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和优先任务,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相互促进,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着力提高脱贫攻坚质量水平,确保到今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越线”,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1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摘帽”,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8年全市农村“三变”改革带动7.7万户贫困户受益,18.48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镇坪整县脱贫摘帽。
因地制宜改善发展“硬支撑”。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补齐乡村振兴的短板,去年以来,全市实施安全饮水工程865处,解决5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5万亩,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和农村小水电扶贫试点项目28处,完成中小河流治理50公里。完成电网基本建设项目104个。加快“农村四好路”建设,实现了建制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全覆盖,95%建制村通客运班车。实施“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县城区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20mbps,80%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
二、搭建新载体,在推进五个振兴上下功夫。
以振兴产业为重点,厚植乡村振兴新优势。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一产打基础、二产做支撑、三产为龙头”发展策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规划创建一批生态休闲园区(农庄)、田园综合体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园,着力实施产业覆盖融合行动。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891个,其中省级36个、市级338个。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手段推动农业,着力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研究制定了全市发展生猪、茶业、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五大特色产业《实施意见》和《五年行动计划》,通过做强市场主体、建立发展基金、提升产品品质、强化科技研发、建立营销体系等措施,全产业链打造安康富硒产业集群。全市魔芋种植面积达到40.2万亩,面积、产量、加工能力均占全省第一、全国十分之一。魔芋产业发展“安康模式”向全国推广。全市发展茶园面积89.5万亩,生猪年出栏300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和科技水平全省第一。
以人才振兴为支撑,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面对先进管理人才和实用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市委、市政府不断增强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引进、使用力度,依托县区职教中心和农广校,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办好面向地方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和产业发展的涉农专业。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政策。全市各类企业直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近万人,891个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100多人,带动贫困群众3.3万人;19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吸纳就业7.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500人。依托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培育“新社区工厂”328家,吸纳贫困户就业近4500余人。
以文化振兴为灵魂,培树乡村振兴新风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为重点,安康市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人文精髓和道德规范,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实7个配套方案,从政策层面到操作层面对新民风建设工作进行细化和夯实。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组建了道德评议会,累计树立正面典型6290例,帮教转化2528例,734户群众主动退出贫困户。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全市城乡红白喜事办酒席减少了三分之二。总结推广汉阴沈氏、白河黄氏岚皋杜氏”等12部家训家规。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市评选“最美家庭”8000余户,上榜“中国好人”38人、“陕西好人”80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全国文明家庭1个、全国文明单位18个、全国文明村镇13个。
以生态振兴为基础,提升乡村振兴新品质。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使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推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加快实施汉滨区、汉阴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实好《安康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村创建标准》,结合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1330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任务。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绿化造林和退耕还林,保护好山脉、森林、水系、湿地等生态资源。截至目前,全市森林面积达到2294万亩,森林覆盖率65%,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建成中、省、市生态镇村881个,创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1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4个。
以组织振兴为保障,彰显乡村振兴新作为。大力实施“基层党建六大提升行动”,全面落实“支部+x+贫困户”工作机制,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率先在全省完成村“两委”换届,整顿提升159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创建24个省级、426个市级示范村。按照“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的思路,推广石泉、白河“一产业一协会、一协会一支部”经验,通过建立村企联合党支部、产业党小组等方式,实现村级党组织引领、企业党组织带动、产业党小组示范、骨干党员带头、贫困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迎接新挑战,聚力打好乡村振兴攻坚战。
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不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民收入持续提升,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发展底子薄,产业发展受限,要同时解决305万人的生存与发展和2019年11.32万户的脱贫问题,生态保护和农村发展压力巨大,脱贫攻坚仍然是当前最为关注的重点。二是受土地资源、交通、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存在差距,收入增速趋缓。千百年来农村“乱堆乱放、乱泼乱倒”的生活习惯,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改变,农村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任重道远。三是全市农业产业发展仍处在转型起步的关键时期,畜牧、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虽初具规模,但整体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产业布局不优,产业集约化、产品技术化程度偏低,农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农业效益总体偏低。四是农民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对政策扶持依赖度高,内动发展动力不足,封建迷信、薄养厚葬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实现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的任务艰巨。
按照中省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结合全市乡村振兴基础和脱贫攻坚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是推动规划落地实施。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为总纲,推进《行动方案》落地实施,进一步把规划涉及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落到实处。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庭院环境为重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现主要水源地、农村集中居住生活垃圾污水有效治理。加快推进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等项目支持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狠抓项目策划包装。围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认真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建立动态管理项目库,积极争取中省专项资金支持。聚焦农村重大产业项目,创新陕南循环发展和苏陕扶贫协作资金使用方式,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园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创新驱动协同推进试点和一县一业发展壮大。支持涉农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加速向涉农领域转化。
三是强化农业产业支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实抓强茶叶、魔芋、生猪、核桃、绞股蓝、厚朴、杜仲、木瓜等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向技术链和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唱响“中国硒谷·生态安康”地域品牌,继续争取把富硒产业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整合,支持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把食品安全落实到一企一业、一品一单,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四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万名能工巧匠”工程,培育和认定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实施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农技服务特聘计划。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以乡村手工业、建筑业和民间文艺为重点,开展“金州工匠”评选,梯次培养一批技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
五是坚持不懈开展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建立和修订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协商会等作用,推行以村级自治平台为支撑的汉阴“三线两化一平台”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推广旬阳“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六是做好扶贫政策有序衔接。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要促进各项政策之间相互协调。一方面,抓紧对现有扶贫政策进行梳理,该保留的保留、调整的调整、该接续的接续,确保不因政策变动影响脱贫成效;另一方面,要调整优化现有农业农村发展政策,强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留出政策接口和缓冲期,凝聚发展合力,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热情,打好乡村振兴攻坚战、持久战。
一、树立新理念,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
科学谋划绘制规划“战略图”。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的首场战役,安康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意见》,精心编制了《安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同时研究制定乡村振兴《行动方案》,制定相应的规划和行动计划,抓紧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让乡村振兴战略在安康落地生根。
聚焦农村做实发展“好项目”。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扎实开展“追赶超越·项目攻坚年”各项活动,实施“千亿投资”工程,围绕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组织实施220个重点建设项目、100个前期工作项目;策划推介ppp项目86个,总投资1000亿元。2018年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比去年增长76%,128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试点示范村建设项目完成投资9193万元。争取中省预算内投资,用于支持循环产业发展、园区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高达90%以上,极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统筹兼顾打赢脱贫“攻坚战”。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和优先任务,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相互促进,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着力提高脱贫攻坚质量水平,确保到今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越线”,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1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摘帽”,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8年全市农村“三变”改革带动7.7万户贫困户受益,18.48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镇坪整县脱贫摘帽。
因地制宜改善发展“硬支撑”。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补齐乡村振兴的短板,去年以来,全市实施安全饮水工程865处,解决5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5万亩,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和农村小水电扶贫试点项目28处,完成中小河流治理50公里。完成电网基本建设项目104个。加快“农村四好路”建设,实现了建制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全覆盖,95%建制村通客运班车。实施“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县城区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20mbps,80%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
二、搭建新载体,在推进五个振兴上下功夫。
以振兴产业为重点,厚植乡村振兴新优势。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一产打基础、二产做支撑、三产为龙头”发展策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规划创建一批生态休闲园区(农庄)、田园综合体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园,着力实施产业覆盖融合行动。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891个,其中省级36个、市级338个。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手段推动农业,着力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研究制定了全市发展生猪、茶业、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五大特色产业《实施意见》和《五年行动计划》,通过做强市场主体、建立发展基金、提升产品品质、强化科技研发、建立营销体系等措施,全产业链打造安康富硒产业集群。全市魔芋种植面积达到40.2万亩,面积、产量、加工能力均占全省第一、全国十分之一。魔芋产业发展“安康模式”向全国推广。全市发展茶园面积89.5万亩,生猪年出栏300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和科技水平全省第一。
以人才振兴为支撑,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面对先进管理人才和实用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市委、市政府不断增强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引进、使用力度,依托县区职教中心和农广校,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办好面向地方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和产业发展的涉农专业。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政策。全市各类企业直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近万人,891个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100多人,带动贫困群众3.3万人;19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吸纳就业7.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500人。依托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培育“新社区工厂”328家,吸纳贫困户就业近4500余人。
以文化振兴为灵魂,培树乡村振兴新风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为重点,安康市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人文精髓和道德规范,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实7个配套方案,从政策层面到操作层面对新民风建设工作进行细化和夯实。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组建了道德评议会,累计树立正面典型6290例,帮教转化2528例,734户群众主动退出贫困户。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全市城乡红白喜事办酒席减少了三分之二。总结推广汉阴沈氏、白河黄氏岚皋杜氏”等12部家训家规。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市评选“最美家庭”8000余户,上榜“中国好人”38人、“陕西好人”80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全国文明家庭1个、全国文明单位18个、全国文明村镇13个。
以生态振兴为基础,提升乡村振兴新品质。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使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推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加快实施汉滨区、汉阴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实好《安康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村创建标准》,结合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1330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任务。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绿化造林和退耕还林,保护好山脉、森林、水系、湿地等生态资源。截至目前,全市森林面积达到2294万亩,森林覆盖率65%,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建成中、省、市生态镇村881个,创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1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4个。
以组织振兴为保障,彰显乡村振兴新作为。大力实施“基层党建六大提升行动”,全面落实“支部+x+贫困户”工作机制,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率先在全省完成村“两委”换届,整顿提升159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创建24个省级、426个市级示范村。按照“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的思路,推广石泉、白河“一产业一协会、一协会一支部”经验,通过建立村企联合党支部、产业党小组等方式,实现村级党组织引领、企业党组织带动、产业党小组示范、骨干党员带头、贫困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迎接新挑战,聚力打好乡村振兴攻坚战。
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不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民收入持续提升,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发展底子薄,产业发展受限,要同时解决305万人的生存与发展和2019年11.32万户的脱贫问题,生态保护和农村发展压力巨大,脱贫攻坚仍然是当前最为关注的重点。二是受土地资源、交通、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存在差距,收入增速趋缓。千百年来农村“乱堆乱放、乱泼乱倒”的生活习惯,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改变,农村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任重道远。三是全市农业产业发展仍处在转型起步的关键时期,畜牧、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虽初具规模,但整体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产业布局不优,产业集约化、产品技术化程度偏低,农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农业效益总体偏低。四是农民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对政策扶持依赖度高,内动发展动力不足,封建迷信、薄养厚葬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实现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的任务艰巨。
按照中省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结合全市乡村振兴基础和脱贫攻坚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是推动规划落地实施。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为总纲,推进《行动方案》落地实施,进一步把规划涉及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落到实处。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庭院环境为重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现主要水源地、农村集中居住生活垃圾污水有效治理。加快推进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等项目支持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狠抓项目策划包装。围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认真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建立动态管理项目库,积极争取中省专项资金支持。聚焦农村重大产业项目,创新陕南循环发展和苏陕扶贫协作资金使用方式,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园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创新驱动协同推进试点和一县一业发展壮大。支持涉农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加速向涉农领域转化。
三是强化农业产业支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实抓强茶叶、魔芋、生猪、核桃、绞股蓝、厚朴、杜仲、木瓜等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向技术链和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唱响“中国硒谷·生态安康”地域品牌,继续争取把富硒产业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整合,支持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把食品安全落实到一企一业、一品一单,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四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万名能工巧匠”工程,培育和认定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实施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农技服务特聘计划。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以乡村手工业、建筑业和民间文艺为重点,开展“金州工匠”评选,梯次培养一批技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
五是坚持不懈开展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建立和修订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协商会等作用,推行以村级自治平台为支撑的汉阴“三线两化一平台”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推广旬阳“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六是做好扶贫政策有序衔接。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要促进各项政策之间相互协调。一方面,抓紧对现有扶贫政策进行梳理,该保留的保留、调整的调整、该接续的接续,确保不因政策变动影响脱贫成效;另一方面,要调整优化现有农业农村发展政策,强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留出政策接口和缓冲期,凝聚发展合力,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热情,打好乡村振兴攻坚战、持久战。